本週問題(2021/11/18)

 

 

【每周問題 ﹕ 2021年國際氣候峰會——學習篇】

繼續本週問題特別篇,就國際氣候峰會(COP26)作一些討論,但國際氣候峰會

所包括的議題甚多,為了令讀者有更全面的認識。今期的每周問題就不作三條問題供三位編輯作答,而是用一問一答形式。希望大家看畢後都願意花時間了解一下國際間就氣候問題的協作。

眾編輯﹕比起其他社會議題,環保議題好像需要不少地球系統科學/地理/物理/化學 etc. 的知識?你是如何克服過來的?有沒有一些小心得?

▊劉均益:在我的個人經驗裡,我不覺得理解環境或氣候危機需要大量的前置科學知識。誠然,氣候危機的理論建基於地球系統科學,橫跨不同的自然科學諸如地理、化學、生物學,複雜理論等等,如要深入理解那就需要大量的基礎與進階知識。但如果只是要理解基本,那就不需要甚麼前置知識。這一點,科學家與報導氣候危機相關研究的記者,還是非常顧及到一般讀者水平的。而且據我所知,不少科學家組織會提供專家讓記者們訪問,以講解基本的道理,所以大家只要願意看就成。

我認為要理解氣候危機最大的門檻,是這個題目牽涉太廣。氣候危機相關科學其實只佔一小部份。容我舉例,要好好把觸氣候危機的種種,以下均是非常重要需要理解的節點:

1) 石油工業,技術及其商業鏈

2) 再生能源的前境,由技術到生態影響

3) 地理工程(geo-engineering)相關

4) 氣候危機的社會影響(例如糧食生產、移民、戰爭)

5) 環境運動的政治

這幅度才是真正令人卻步的。而且和一般的題目不同,你必須同時理解科學/技術與政治的層面才成(有點像理解平台資本,但氣候相關的科學與技術要闊很多)。從前每每想理解多一點關於氣候危機,總覺得老鼠拉龜不知從何入手,然後就很容易放棄。

我個人的建議是,慢慢看,不要抱著一步到位的心態就好。現在有了網絡與維基以後,我們對於汲取知識的耐性低了很多。前人要了解些甚麼,花兩三個月看數本書是等閒的事。現在我們卻很多時五分鐘內進入不了就放棄。要知道氣候危機是人類有史以來少數(如不是唯一)「文明級」的危機,不複雜才怪。

但複雜也有其好處。大家就先從自己最感興趣的部份開始,慢慢擴散出去就好。例如本人一向對氣候危機的科學最感興趣,最開初是只看冰川融化或物種消失的報導,然後就開始看一些整體關於地球系統科學的基礎。但到了大概一兩年前覺得必須要理解再生能源的種種,就開始看其中的技術與可行性發展,及後又覺得需要理解石油工業的歷史……近來我又多看了關於農業相關的。說到底只要不心急,一步步來,跟著自己的思考方向去學習就沒問題。這是一個值得花時間的題目。

眾編輯﹕關於氣候政治,有甚麼書/網站/etc 可以推薦一下?畢竟授人以漁總比授人以魚好。

▊劉均益:我以上就說過,氣候政治牽涉龐大的知識系統,所以沒有全方位的網站,甚或一本書藉可以讓你跟著看就成。我姑且嘗試列出一些範疇,然後說點建議和看法吧。

我認為可以作兩大類:基礎系統知識(科學、技術、歷史、政治),與相對即時的資訊與分析(災難、抗爭、立法、商業)新聞、最新研究等等。你我個人的經驗是,前者靠書本;後者不同新聞與氣候網站。

先說後者。衛報與彭博的綠色新聞做得不錯。前者比較多說科學,後者則多集中商業與技術的部份。商業的部份尤其重要,因為現在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我們最大的敵人是石油工業及其盟友。要理解他們如何運作,那就是要看相關的商業新聞。有時我也會follow一些專門報導氣候危機記者們的推特。我經常追看一個記者/作者 David Wallace-Wells,他經常提供很多最新研究的連結。但現在他超過一半的Tweet也是關於COVID。

但我認為很多的問題不單在於我們不知道相關的資訊,而是我們沒有基本(知識與政治)框架去理解這些資訊的significance。例如看到頻煩的颱風不會立即想到氣候危機,看到SpaceX的太空旅遊試飛不會想到這是有錢人的奢侈比我們開冷氣嚴重數萬倍。如果你對相關的政治爭論沒有基本的認識,那就很容易不自覺接受了一些錯誤前題。我也不清楚有甚麼網站專門做氣候危機的分析,我個人經驗是這些分析通常都散落在不同的地方,所以我沒有太好的建議。我自己經常看climate and capitalism的網站,但這也是因為他涵蓋很多我在意的知識層面,而不是作太多的即時性分析。但單論質素還是很好的,而且如以上所言,理解氣候危機就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只能說大家還是需要透過書藉去建立基本的政治與歷史理解。基本科學相關的書藉,數不勝數,找一本比較近而且是著名科學家所著的就成。但如果牽涉到政治的入門書藉,我想Naomi Klein的This changes everything大概是最著名的。我還未有機會翻看,但口碑不錯,她的著作質量由No Logo到Shock Doctrine還是很好的,但This changes everything有點厚。我自己會推介的則是Ian Angus的Facing the Anthropocene: Fossil Capital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Earth System。行文簡結而且有趣,分析也很好,而且也相對薄。

但這些也只是入門書藉,並未觸及各個相關的範疇。但這牽涉太多,不能盡錄,希望以後有機會說說吧。

眾編輯﹕左翼常常有提到「生態社會主義」一詞,你又可否介紹一下?

▊劉均益:欲知定義的話,看維基更詳盡。我就說一點別的。

簡而言之,生態社會主義(ecosocialism)自然就是社會主義與生態關注的結合。但社會主義本身就有各式各樣的關懷,如果只是想表達社會主義(也)關心環境,那是不用特別用這個前綴。嚴格來說,除了否認物質世界的思想,又有甚麼主義說自己不顧及環境?生態社會主義一詞,其實包含了一種世界/歷史觀,代表著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環境與人的關係。

人一方面是自然的一部份,但同時也是社會的一部份。人無法擺脫自然法則,要維生就必須在和自然互動,由種植放牧到工業生產均是如此;但同時人類組織也有自己的社會法則。人類要合理地生存,那就是要理解自然的法則,知道如何利用自然,但也理解人類無法真正擺脫自然,所以需要知道如何和自然共存。這一點其實各種文明也理解,也有很多「可持續發展」的仗做法(例如輪耕,不要過份捕魚等)。而很多時候破壞本身,是源自無知。這一點,在很多前資本主義社會也發生過。

但在知識系統更豐富的今天,我們破壞環境的程度卻超以往。為甚麼?大部份的綠色思想(甚或其餘政治思想)其實沒有提供合理的看法,要麼就是否定人類文明本身。

生態社會主義所提供的答案,就是人類不純粹是自然的動物,而且也是社會動物。人類社會如何組織本身,可以帶來進步,但可以帶來桎梏與破壞。當下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對於碳排放對生態平衡的影響的知識遠超以往所有的世代,但我們偏偏甚麼也沒有做,就是一路走到黑;當權者甚至用盡辦法打壓關注環境的activist。這不是誰在暗地裡希望破壞地球生態,而是我們的社會構成令我們做出了這些極度非理性,破壞自然平衝的行為。近二三十年生態社會主義者從新閱讀馬克思的筆記,發現其中一個概念metabolic rift,直譯大概就是「代謝裂痕」,就是指整個人類和自己的互動本身是一個大型的代謝平衡系統,競逐利潤就會使我們不自覺地破壞這個平衡。事實上,如果我們單純由人類的幸福和存續去看,我們的社會充斥著各種不合理的設計。傳統的污染問題自在此列,碳排放也是,各種集體浪費(為甚麼我們生產的工具不是向著用得越久越好的方向﹖),城鄉分隔(人看不了花草樹木,排泄不能回歸泥土)等等我們習以為常的事,也是極不合理。

說資本主義與環境保護本質上不相容,是很多社會主義者也會同意。但這樣的觀察只是生態社會主義的初步。合理的社會制度,與自然知識和技術結合,人才能真正在自然裡好好生存。任缺其一都會令我們偏離這個理想。資本主義就是最差的配合,一方面我們比從前掌握更加多的知識與技術,但卻偏偏在社會組成上極有問題,導致我們比以往做成更多的破壞。生態社會主義想表達的,就是這麼的一個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