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問題(2021/10/4)

 

 

路透社消息指,中央對香港地產商表明,香港房屋問題嚴重,一定程度原於香港地產商的壟斷行為,而中央將「不會再容忍」,指現在「遊戲規則已經改變」,地產商需要提高供應,回饋社會云云。不少地產商均有回應。

1. 聽到這個的第一反應是甚麼﹖有甚麼感想﹖

嶸:第一個反應是「哦」。感想談不上有甚麼。因為第一次在網上看到人論此事,焦點是在嘲諷地產商支持北京,阻礙香港的普選進程(大意)。香港房屋相關的政策,能夠被正視嗎?

劉均益:意料之外吧。其實不是沒有想過中央會進行典型的「胡蘿蔔加大棒」。在運動沉寂後以狂風掃落葉之勢拔掉反對派勢力的組織,想來必然會給些許甜頭。我原來估計的是借疫情多派錢之類,但想不到是在房屋的問題上發表這樣強硬的說法。就算只是扮野也是七情上面了,畢竟香港政府從來沒敢這樣說。

正男:第一秒內心有一絲興奮。畢竟作為上車無望、又急需搬到外面住的青年,會期待政府可能加快興建公屋,或增建居屋,哪怕由等十年上樓減到等七年上樓也好。但細想現實應該沒有這種美事;期待後天的施政報告。

2. 你覺得中央是純粹作戲,還是真的會處理房屋問題﹖

嶸:新形勢下,當政制不再是各路政治力量角力的主要議題後,民生之改善應該會得到更多參加遊戲的力量的關心。對北京來說,擺出一副關心香港底層的形象,對它沒有壞處。但如果說到要「整地產商」,就未免太大「想頭」了。就算新選舉制度下地產商的影響力比前小了,本地親北京力量+資本治港的模式,有變化嗎?當然沒有。一手樓空置稅,不是在反修例運動後被遺忘而擱置了嗎?

劉均益:現階段很難說,但我傾向認為這不只是做戲。中央意欲處理房價過高的問題,不是第一天的事。梁振英由上任前發表過不少關於房屋的文章,到現在的郊野公園建屋,就是這種思維的展現。畢竟民生困苦,社會不穩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就算反修例運動中民生的旗號近乎缺席,但這並不代表社會不穩與民生困苦無關。即使在中東這政治宗教種族衝突比香港嚴重100倍的地域,民生問題其實依然會催化社會矛盾爆發。那中央意欲出手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近20年不少國家的房價高企(然後泡沫爆破),與其政府開綠燈有相當關係,這也是為甚麼香港政府一直不願處理房屋問題。但中共與一般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政治上它相對獨立於資本,所以因為為穩而一定程度犧牲地產資本的利益並不是最不可能的事。但話說回來香港的反對力量(尤其在這方面)如此薄弱,中共或許也不覺得要作出太多讓步。

正男:如果是網台般所言的「第二次土改」般強度應是不可能。如果政府以「安定人心」為目的,樓價大幅下降做成大量負資產不是會更令社會動盪因素增加?

但加快原有計畫,例如是填補公屋落成黑洞(目前公屋落成量大幅落後於建屋目標)、甚至重組政府架構加快收地、建屋應是可能的。畢竟香港房屋問題千瘡百孔,由政府架構政出多門、到公屋落成量低,總有小修小補的方法。

3. 左翼應該怎樣回應這一連串的事件﹖有甚麼主流評論忽略的地方需要留意﹖

嶸:「左翼應該怎樣回應」?我不知道。就算撇下何謂「左翼」不談,要答這個問題前,有更多問題要去處理。例如左翼的中、短期任務是甚麼?對象、群眾是哪些人?不弄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就不懂答「左翼應該怎樣回應」了。

接下來只簡單說兩點。第一、地產霸權當然是一個問題。但如果要處理的是公共房屋的供應、令劏房絕跡,要為這些政策目標付出最多代價的,是否大地產商,我有點懷疑。靠出租私樓賺錢的,會不會更多的是小業主呢?事實上,香港有約一半家庭也是業主。房地產很可能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投資。如果樓價急降,他們也會有怨氣吧。這也是樓價問題無論在甚麼地方都難以處理的原因。因為受惠於高樓價的,不只有大地產商。

第二、正如我之前在「夜書蟲」介紹的一本書(Why Can’t You Afford a Home?)時提到,房價高的問題,跟金融體系息息相關。就算政府在房策上有大刀闊斧的改革,只要整個資本主義金融體系(這裡是指香港的以至世界的)的低息環境、自由流動的情況沒有改變,香港的私樓將仍然是有產者的投資工具。

劉均益:我們的力量疲弱,那就要看看有沒有甚麼槓桿可以讓我們發動大於我們自身的力量。現在只是初步階段,但實際情況是統治集團鬼打鬼,或最少是內部整頓。我不知道這有多大程度是作秀,但最少那些落區、講話、地產商作態等等是大家都看到的東西。我認為我們應該順著中央的口風——我知道這與我們近年的instinct相左——推動民眾反對地產商,發洩對樓價高企情緒,向民眾科普「地產霸權」等等。這是有點像國內反抗的人拉著中央的旗號向地方政府自己的訴求。

要知道,中央這些講話是會拿分的。當然他們說服不了hardcore的反政府人仕,但中央以至所有統治集團都不會覺得她需要說服這批人。中央要拉攏是那些有點怨氣立場朦朧的市民。而中央要做的就是盡量保持原有格局的情況下拿分。如能牽起對地產商的怨恨,那我們就能確保它不能只作秀。

反過來說,如果不談,或是只是一味繼續保持沒有實際內容的反共態度,只會令低下階層覺得民主派並不在乎民生苦困。

順帶一提,現在氣氛低迷,大家噤若寒蟬。暫時遠離最尖銳的政治,順著中央抗議楬價房屋問題,市民們大概更願意發聲。在現時環境,靈活的策略是挺重要的。

長遠而言,左翼是要建立自己的旗幟的。我們必須強調社會民生的壓迫與政治一樣重要。在狹義政治討論被受打壓的今天,認真開展「社會式抗議」的進路是左翼應該探討的方向。


正男:談到左翼,總有漫漫長路之感(哈)。

很多人會將路透社的消息誇大成「香港第一次土改」、「共產主義在港實踐」。先不論網台、名嘴對中國土改或共產主義的描述是否準確,但稍為有歷史感的朋友應該瞭解香港房屋問題上政府有不少主導角色。「白居二」政策、放寬房屋按揭的「林鄭PLAN」令樓價上升,也是由香港政府一手策劃。更不用說政府和地產商共謀關係,例如向地產商讓出鐵路上蓋發展種種,本土研的〈歷年政府十大縱容地產商壟斷行為〉就有更多整合內容指出兩者關係密切。我目前也看不出為何當前中國政府要改變當前地產商和香港政府關係。

在置業也外,我們也可以看看新自由主義、土地私營、外判把香港變成怎樣,有兩本老書,一本是《拋磚記》,它很好的歸納「房屋階梯」、「私有化」如何主導香港房屋發展,簡言之就是政府希望大家終極目標是有一所自己物業,將市民推出私營市場。另一本是《十年後的領會》,它指出了領展發展如何令屋邨商場由服務市民變為服務股東工具,領展帶來種種問題如租金上升、中小企無法生存、商場勞工待遇極差種種至今仍然存在。再看看今日,就會覺得香港擔心「土改」未免杞人憂天。

長遠而言,左翼大抵不會同意「房地產」作為投資工具、或房屋異化成「保值商品」,它應該是為「人」而非「利潤」服務。十年前的「左翼廿一」,要求房屋公營化、去商品化,大幅降低公屋申請門檻。我想要繼續綱領,左翼一方面要繼續對香港深刻的政經研究,瞭解香港房屋問題根源、難處。另一方面,傳訊,改變大家想法也是必須,畢竟目前還是有太多「住公屋是人生失敗者」、「有樓方成功」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