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怎樣找到越南生產大量可重用口罩? | 核仔

日前港府宣佈為香港居民每人派發一個「銅芯抗逆口罩CU Mask」可重用口罩,然而旋即引來多個質疑。先是不少人質疑其過濾效果和實際醫學用途,訊息十分混亂。另外,政府沒有為該口罩的生產公開招標,起初又堅拒公開生產商身份,後經傳媒揭發,發現主要生產商晶苑國際集團的執行董事王志輝,又是政府委託統籌生產CU Mask的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的董事,引起私相授受之嫌。及後傳媒又發現,另一個本港的生產商聯業製衣和其中一間原材料供應商溢達集團亦有同樣情況。雖然林鄭否認利益輸送,又指為民做事不怕批評,但在CU Mask一事上政府確實是搞到一鑊泡。

 

不過讓我好奇的是,CU Mask的主要產地——越南。港府年初指全球口罩生產和原材料供應緊張,最後又怎樣找到越南這個地方為香港生產大量可重用口罩呢?

 

近因是越南政府的防疫工作算是成功。就我簡單搜尋所知,越南自1月23日出現頭兩宗確診個案,至今只有313宗確診個案,而且沒有任何死亡個案。截至5月12日,越南已經連續26日沒有社區傳播個案。當然你可以質疑這些數字的水分,畢竟越南不同南韓,沒有醫療資源做大範圍檢測。越南政府的防疫方法包括停飛國際航班、封關、嚴格的隔離和追蹤接觸者。另外他們在2月開始全面停學,4月1日至15日,更實行全國嚴格社交距離措施,禁止兩人以上聚集和只容許市民外出購買食物和藥物。疫情受控下,以上的防疫措施亦在4月尾開始逐步放寬。

 

在這段期間,疫情對越南的製造業影響似乎有限。首先,越南政府沒有強制工廠停工。雖然據投資顧問公司Vietnam Briefing,15%的製造業公司需要減產,當中服裝和紡織品業最為受影響,牽涉280萬工人。這主要源於來自中國的原材料供應受阻,以及後來的歐美訂單減少。但不少服越資飾廠商轉為生產口罩,而越南政府亦樂於取消口罩的出口限制,以協助這些廠商。我不確定越南如何解決原材料供應問題,就零星報導所見,他們已經可以在國內製造防菌物料。事實上,據越南當局統計,4月中他們的每日口罩產量已達800萬個,截至19日,他們已經出口4億1千500萬個口罩,來自美國、歐洲的訂單源源不絕。更有報道指有服飾廠靠這些訂單扭轉今年第一季因為疫情而造成的損失,相信香港企業亦是得益於這個情況可以在當地大量生產口罩。或許因為整體疫情受控,加上工人在疫情期間特別依賴原本的工作收入,我沒有找到很多工業行動或罷工的報道,只有2月中旬時一家在河南省的韓資企業的工人罷工反對廠房讓中國員工回廠工作。

 

但香港和越南的投資關係當然不是一時三刻建立的。在上年,香港是越南第二大FDI來源地,僅次於南韓,在前11個月更是第一大。據香港政府統計處,香港第一季整體進出口下跌情況下,香港對越南進出口貨值都有上升,算是少有。可以說,近十年由於中國勞工成本上升和近年中美貿易戰,香港資本(當然也包括國際資本,據日經報道,蘋果本季將大幅提升在越南生產的AirPods,預計將佔總產量的3成。)在越南找到一個有利可圖的生產基地。自疫情爆發,影響全球供應鏈,很多報道指資本嘗試尋找中國以外的地方來多樣化(diversify)他們的商品鏈,包括原材料供應和商品生產。

 

但這個說法不能迴避背後的不變的資本累積邏輯。事實上,透過多樣化內對沖生產風險是資本的慣常技倆。在這個過程中,國家除了因為發展不均衡而造成的低勞動成本而對資本產生誘惑,政府亦會主動地提供誘因吸引外國資本,例如減稅,或者主動介入資本-工人關係,例如打壓或者調和勞資矛盾,工業行動。但不同國家在實際應對上會有差別,台灣學者王宏仁在《全球生產壓力鏈:越南台商、工人與國家》就提到越南政府和中國政府雖然同為威權政體,但前者在回應勞工運動上,顯得更為「防禦型」,比較少直接打壓,有時甚至顯得和工人站在同一陣線。工人有時亦懂得利用不同社會關系之間的矛盾——「結構破洞」——來抵抗資本(或與其合流的國家),例如2015年的退休金爭議罷工,當時越南政府打算將本來離開工廠一年後就可以領取的退休金,變成必須等到退休年齡才可以提取。工人利用在政府的財政結構下必須做退休金改革,但又必須得到工人在政治上的支持,同時正值越美TPP談判,需要顧及勞動人權等國際形象……種種結構性因素,令他們知道政府不會大力打壓罷工,成功透過罷工逼使政府讓步。

 

然而,越南政府在上星期在一個當地最大的國際商務會議強調今年的GDP增長目標依然維持在超過5%,而且他們相當有信心達到。可見他們有意識趁疫情爭奪「世界工廠」角色,這樣的急速增長既會造成更多剝削,會不會開啟更多的抵抗空間?還是越南的國家-社會關係會改變?

 

更切身的是,對於中國政府,越南的發展可能會迫他們處理資本流出所造成的例如失業等一連串勞工問題。他們的方法似乎是「侵略式」地打壓勞工運動,並提出「騰籠換鳥」,產業升級。國家對社會的這個回應會奏效嗎?可以趕上勞工問題惡化的速度嗎?香港所在的大灣區顯然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但北京和港府除了重複「深層次矛盾」是斷然不會撼動既得利益階層,反而是透過去規管,讓資本流動得更順利,順便叫大家北上買樓/發展。對於我們而言,除了向本地政府抗議外,我們會不會在這個共通的剝削基礎上,找到跨越兩地的「結構破洞」,連結兩地抗爭?

——核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