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2019 | Cham

1. 大家應該也聽過今次的議席比(87% vs 13%) vs. 票數比(57% vs. 41%)的差距。從政治倫理來說沒有甚麼,區議會本來就是小社區自治的展現,只有區內票數才有道德意義,總票數則不(如A黨在大埔墟勝5千票,也不會令你覺得A黨理應在別些選區要有議席)。

2. 但如果我們想像這是公投,那麼在投票人仕當中,支持的有六成,反對的有四成。這選舉到底有多公投﹖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了,但還是有些偏差。一來有些人未趕得及選舉登記;二來不少人大概真的會考慮社區服務本身,哪怕是次運動會左右其判斷;三來是根本不覺得這樣投票可以解決甚麼問題,這始終不是正式公投五大訴求。實際有多少就要調研了。但是嘛,六成也真的是不多。或者說四成反對很多。

Btw,選民登記本身是極愚蠢的政策,為甚麼不在年滿18歲拿身份證時順便自動登記﹖當然,如果是要盡量減少選民表達意見來說,這就很有道理了。另根據英美經驗,無論是選民登記,或是要求投票者證明自己身份等等,都是看似沒有甚麼,但實際上用來防礙民眾參與的做法。

3. 一如以往,我認為左翼最需要留意而最易被忽略的數字,就是非投票率。我作了簡單的計算,18年合資格的選民數字是480萬(未有公佈最新數字),登記人數是413萬(86%),投票人數是294萬(61%)。以香港的政治版圖來說,覺得政治不關己事,不會有給他們希望的非投票人群(沒登記+沒投票, 39%),非建制派(35%),建制派(25%)。

坊間基本上只談已投票的人及其比率,甚麼六四比云云。但實際上是對政治沒有希望的人才是一直以的多數,在以往的選舉甚至是過半數。哪怕這次投票率是歷史性新高,仍沒有成功挑戰這個事實。而根據外國經驗,非投票人士的大多數是窮人與弱勢。不投票的原因很複雜,生活太苦太累,又覺得政治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沒有候選人能代表他們等等,那就不去投票了。

統治階級要成功管治,並不一定需要民眾的支持,它只需要民眾默默的接受。就像老細不需要令員工支持他,只要他們不集體支持工會就好,那樣他們就沒有任何威脅。令群眾覺得政治骯髒、解決不了問題,沒有希望,就是最成功的策略。在現今社會,投票可能是最安全最沒有代價的政治表達行為了,但還是有39%的人不欲參與。這裡固然有體制的問題,但非建制派政治本身無法成功說服民眾也是一樣。這是我們需要牢記的一點。

4. 這次選舉最能夠顯示出的,就是建制派的組織力的limit。我們可以大約可以判斷,這次他們的得票就是他們的極限。當然,我們可以想像個別區份有所錯判而沒有全力動員,又或是他們因為這次失敗而大量投放人力物力去加強組織。但得知他們的力量界限,也就是我們現階段的目標,也是一個重要的資訊。就像是打機的勝利條件。

5. 由這次的選舉結果可見,不少民眾(好吧是35%)還是基本上支持民主派,但一直以來,政治人物提出來的綱領,甚至並不足以動員他們出來投票;另一邊廂又沒有既定的民眾組織去系統化恆常化動員。於是就只能夠靠街站、社交媒體、一時的社會風氣來動員,在沒有任何特殊究件下,成效自然不彰。

這次大勝,誰也知道這次選舉是靠民眾對警暴的厭憎贏回來。但我真的不願意見再到這種血的動員。更不要說下次就不會這麼有效了——群眾是會麻目的,君不見諸如美國巴西等地,民眾對警方「誤殺」也不會有太大反應。要真正避免這種令人黯然神傷的動員方式,我們可以參考英美左翼現在的方法:一方面豎立起真正可以改變社會格局的旗幟,用以招收、組織龐大的行動者義工團,然後以之動員;另一方面建立以集體利益作基石,和人際關係為紐帶的草根組織,令他們能被動員的可能成與速道均大增。

當然我知道現在十劃也未有一撇,也不知道這些說法就像空中樓閣。但這場不小的勝利真的令人感到殘酷多於歡欣。

6. 不過在這數天,就讓我們先嘗試放下一切的擔憂與哀怒,盡情享受幸運與勝利一會吧。這場運動實在太需要這些了。畢竟弦太緊,仇怨太重,大家都會吃不消。

#夜貓 #反送中 #區議會選舉 #不投票 #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