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怎麼喜歡旅行。不是說旅行毫不有趣,而是計劃行程太耗心神,花的錢也太多。這就像花一大輪功夫煮一道菜,未吃就先累壞了。有時嘛,還要不好吃。
最令我深刻的旅行經驗是數年前到過桂林。我的行程異常簡單,絕大部份時間躲在旅舍看書,最深印象的就是看了一本短短的列寧傳記,還有一個我挺鍾愛的美國短篇小說家的一本小合集。閒時則飲飲食食逛一下山水——桂林的奇特秀美也確是令我心曠神怡。
但其實我不怎麼喜歡秀美(而理解到這一點反而是真的有趣),桂林米粉吃一會也就覺得是這樣;書是好看,但在家裡或是公園看也成的。旅行之美,似乎離不開出走。還記得那時好像快要被工作的沉悶壓垮了,彷彿離開一下可以找回一點力量。而這也確是這樣。我看了數本平時覺得太「抽離」的書,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讓陌生的經驗沖淡所有的煩悶與難以忍受。
旅行是挺有趣的,不過21世紀初的旅行是無法抽離僱傭勞動制的處境去看。我自己沒有經歷過真正長期的商業勞動,但不難想像那種意義的淍零與生存的壓力怎樣將大眾壓得僵硬。我想,這就是為甚麼大家願意花這麼多力氣與金錢——a premium——去遠遊。
還記得在霍布斯邦在革命的年代提過,其實不過二三百年前,那時的人類縱其一生也不會離開自己平常生活的範圍。那麼他們是用甚麼方式面對﹖一二百年後——假如資本主義/人類繼續存在——那時候的人又怎麼應對﹖這點愁緒,我覺得還是要有的。
Cham
–
我細個窮,沒怎樣去旅行。長大了去旅行,都不外乎日韓台,吃喝玩樂為主,沒任何深刻的地方。基本上,我是個不太能social的人,英文又廢,又沒那個膽子去打緊仗的敘利亞走(像我某些朋友一樣)。所以我覺得「認真的歸認真,玩樂的歸玩樂」,旅行於我而言就是消費主義飲飲食食,不長知識也不洗滌心靈。
最特別的旅行經驗算是大學跟朋友去北京旅行那次吧。特別之處在於某君有些內地的富貴親戚招待我們,給我人生唯一一次略窺「上層社會」的機會。一位阿姨住在四合院改建的豪宅內,裝潢比較接近香港中產喜歡那種西方現代簡潔,再加一些中國元素。單是地下室比我家(四人公屋單位)大得多。據說早幾年有人出價三千萬來買,不賣,已升到數億元。
某君非常豪氣的舅舅(人稱「X總),對我們極好,有司機卻還親自駕車,帶我們到處吃喝,永遠點菜都要點到大家吃飽了,桌上還是滿的。他帶我們去到另一位阿姨開的京菜餐廳,餐廳是酒店般的巨大,據說來者都是達官貴人。這阿姨本人就是某局局長的媳婦。席間開茅台,數位女侍應,專門服務我們這台人,寸步不離。後來要走了,餐廳總經理出來接待我們,極恭敬地遞上名片,我們上車時他還伸手在車門檻上,避免撞到頭。
總之,一切都充滿了(帶點中國特色的)階級的意味。我那時突然明白,為甚麼內地的網絡小說,必須有這樣的套路︰有人看輕或侮辱了主角,被主角拋出自己的後台/關係「打臉」(很少是全靠主角實力的)。那是中國資本主義下的階級關係的反轉。
雖則四處免費吃喝是爽的,但餐廳總經理出來遞名片的一刻,太over了。我已忘了席間吃了甚麼,只記得那種極不自在的感覺。以後也應該不會有沾到這些階級特權的機會,但我也不打算去習慣和享受這種狀態。
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