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問題(2019/4/23)

I got nothing.

我知道除了所謂的道德譴責(無論是對這二人的不忠,或是對大家過多的關注)外,左翼對於這個文化現象,理應有更細緻的探討。到底高壓高規律的僱傭勞動,結合了社交媒體的大眾媒體,是否強化了我們追捧追蹤偶象私隱本身﹖這是歷史時空的產物,在某意義下這應該是挺有意思的。

但我對這件事,以及整個現象本身均是零興趣,沒甚麼想法,也不想理會。世上固然有太多更值得我們關心的事——以此嘲笑別人其實是暗地裡無法面對這現實或自己;但生活的壓迫總令我們需要點麻醉。即使如此,各種或單調或庸俗的大眾文化,競技、衣著、旅遊節目、爛劇通通都可以比這有趣得多。老實說,我覺得對住自己部電話轉珠都比留意「安心」更有趣。

資本主義下的我們大概總需要點麻醉。我個人覺得關心明星私隱悶到嘔電,But whatever suits you man。

Cham

___

如果是十幾二十年前,剛剛開始政治「上腦」時,我大概也會為全城談論這單緋聞而憤慨,痛斥大家為何對這麼「無聊」的事如此上心,卻對政治、政策如何冷感。但二零一九年的我沒有這樣。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早已「墮落」,和大家一樣對明星的八卦新聞有興趣。

「墮落」的原因其實不複雜。就是工作。就算我的工作已經比世上大多數的人不辛苦,卻仍然覺得很辛苦。晚上下班回到家,做些甚麼好?不喜歡對著充斥政治控訴的Facebook timeline,平日晚上又未必有吸引的運動比賽,那麼想身心都放鬆一下的話,無線播映的劇集(對!你們所講的「膠劇」!)確係不錯的「選擇」(係!鐵探幾好睇!)。娛樂八卦有龐大的群眾基礎,怎會沒有基物質基礎?

當然,看綜藝節目、追捧流行曲是一回事;對明星私生活指指點點卻是另一回事。不過我亦想提出,就算我未必認同「食得鹹魚抵得渴」這句話,但當代的演藝界和偶像文化產業,不就是建立在將藝人的公/私領域變得愈來愈模糊嗎?當大眾日以繼夜被鼓勵去消費藝人的私人生活時,到具爭議的事出現了,又怎能期望大眾能因為這些不是當事人想公開的事、因為相關影片是涉嫌在違反私隱權的情況下流出而自我克制呢?

我絕對認同花太多時間關心這些事是窒礙「革命」的。但正如罵人是「港豬」無助「革命」推進,以看不起的態度去看待「安心事件」風潮也不會帶來甚麼正面效果。與其嘲諷痛罵,不如如葛蘭西所說一樣嘗試介入分析批判,來一場「位置之戰」,讓關心「安心事件」者也有機會得到一些進步訊息。例如如何藉此事件看私隱權、兩性關係、偶像文化……通通都是值得討論的。

如果真的是憤慨,我想我除了對為了私利公開影片的人和機構不滿外,也對各公私營機構的「抽水」圖文相當反感。不幸的是,我見到有一些似乎相當熱衷政治人讚許這些「抽水」行為。這更令我震驚。政治要講理念,不只是為了博關注度啊!

___

其實本人是一個不看電視,對藝人極度無知的人,幾個事主我勉強認得,但我不知道誰跟誰拍拖/結婚。儘管如此,我在facebook上看到相關新聞,還是很奇怪地會手癢點進去看。就是那種八卦和窺淫的欲望吧。很明白一直關注這些明星的人,癮頭只會更大。我不打算貶斥之為低俗,低俗本身也沒甚麼。但我終究沒有看到那段片,一半是因為不想順蘋果的意去登記,一半,應該可說是因為良知。對,我不覺得這是低俗與否的問題,而是正確與否的問題。

有不少人寫了些性別分析的基本觀點,我完全同意。公眾人物也有他們的私隱,現在兩位事主,是不正當監視的受害者。而這個關係箇中有何對錯,應交予關係內的人自行評估,旁人沒資格說三道四。背後那種僵化的性別秩序,是理應被改變的。我們需要更多互相尊重、對人性有所體諒、個人和社會的界線更理想的劃分與平衡。現在其他人的冷言酸語,對事主是一種傷害,而我看不到理由(例如食得鹹魚抵得渴)可以justify這些傷害。

我是不是繞了一個圈,又站在道德高地說話?喔,係呀。覺得有些道理是正確的,為此控制自己的欲望,有甚麼不好的。我憎惡所有所謂反政治正確來逃避自我反省的藉口。以前有兩三件類似的事件,我跑了去看那些影片照片(幸而沒有加入做道德判官,不然想起來有夠內疚的)。現在對這些問題想法清楚了,今次看也沒有去看,覺得自己有所進步,頗為自得。我樂意站在道德高地說話,還願意站得更高一點。

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