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問題(2019/3/21)

按此前往夜貓讀者討論區!

我當然希望大家可以在夜貓的討論區之中好好討論我們出的content,畢竟單向的的傳輸並不最有效,而且因時間所限我們都說不了太多東西,只有透過討論才可以真正將細碎的地方呈現出來,但我這不是我最在意的。

在網上,我最常去的論壇,是我愛隊馬刺的一個論壇。壇友當然是能夠用英語溝通的,但也是來自世界各地。NBA籃球賽事要比其他體育活動頻密得多,基本上兩天起碼有一場,有時甚至五天有四場。於是這千多個日月裡我就幾乎天天都在這裡逛,我也在這個過程之中學到很多的籃球知識,建立自己的判斷與美學,還有對馬刺的忠誠。

但這些都不是我每天都逛的理由。現實中太少朋友是NBA粉,遑論是馬刺球迷(一隊不特別炫目討喜的球隊)。但作為半個忠實球迷,你的心情總會因為球隊的千百樣小事大事而跌盪不休。輸波贏波當然是軸心,但個別球員的表現和去留輪換、整體戰術的變化、季後賽的預判等等——這些判斷都會隨著自家球隊(和他隊)表現而有所變化。狂喜,憂心,焦躁、憤怒、失落——於是大家總要述說。

馬刺的論壇中有大各種不同的人,那裡不少成員的籃球美學或是戰術意識形態均與我極為不同,對個別球員的鍾愛不喜也如是。而我每每都要容忍著或容忍不了地大談一番,但也不至於吵得過了火位。談球隊不可能沒有激情,但大家都會記起大家終歸是馬刺球迷。要打造一個好的論壇並不容易,這裡需要所有人都努力說話,以及壓下種種因Anonymity帶來的破壞。但傳統建立了下來,只要一有人太過份,就會有人提醒,版主也會cut post。

相對於我左翼的知識,籃球上我真的不懂得太多。這麼多年那些不同類型的擋拆我還是分不清,不是有人提起我還是不知道那個怪怪的感覺是因為區堿防禦。他媽的某些成員我肯定是籃球教練,馬刺年資最少是我數倍以上,但我想只要是球迷,都需要這種述說的場域,而我就是希望慢慢讓大家理解,我們夜貓也需要大家一起認真地建立這樣的左翼討論區。

Cham

還記得十多年前,互聯網開始是必需品,但未有智能電話、社交媒體還未普及。那時互聯網的好處,除了可以讓我廉價地得知不同地方的消息外,還包括了網上的討論。當年還未去到個別論壇獨大的情況,而且還有新聞組可用。與興趣相近但立場未必一樣的人討論(甚至純粹看別人的討論)用了我不少時間。當然不是所有討論都有益,但相對起當下網上的「討論」風氣,那時確實是比較好,或至少不會差過現在。所以我期望夜貓討論區能擺脫那些亂用標籤、跳過論證、穿鑿附會的惡習。

這個討論區不應是左右派交戰的平台,因為老實說,大家基本理念相差那麼遠,在網上論戰也未必有甚麼益處。這個討論區最好是各路左傾同志分享觀點和訊息的地方。就算是香港這極右彈丸之地,左傾者不多,但也有不同的左傾流派或者山頭。希望各位可以在這個平台放心討論,求同存異,令大家日後在思想和行動上都能有更多交集,甚至走得更近。
另外,我也希望有更多思想未定位的網友參加討論。香港的網上輿論,已是右派主導。感謝所有在網絡戰場上負隅頑抗的左翼同志。夜貓花大量資源製作影片,對即時的政治爭論雖然未必有多少幫助,但也希望透過左翼視野的常識化,在中長期扭轉左翼視野的弱勢。如果有更多關心社會,但對出路是甚麼未有定見的人因加入討論區而看見更多左翼同志的洞見,應有助爭取更多人認同我們的主張。

「夜貓」這個討論區是否能活躍起來,不只取決於夜貓的編輯。也取決於大家的參與。老實說最近我自己有點氣餒。所以請容許我「勒索」一下大家。為免小弟意志消沉,大家請多來討論。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美國爭取全民醫療保險medicare for all的運動,在Jacobin上有不少文章,其中很多是辯論不同的運動方向與策略。我沒有仔細去看這些文章,但很羨慕那種為了共同目標認真辯論的氣魄,因為在香港,左翼之間的公共討論少得要緊。一來,不同組織,關注不同議題的人,其實不太知道彼此的狀況。二來,我們對議題總有歧異的觀點,但就算有批評或不滿,很多時候只會在圍內跟朋友講幾句。這樣的狀態,合作會不夠緊密,也缺少辯論與深化。

當運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已經非常累了,有時自然沒甚麼做公共溝通的動力。雖然這個客觀條件很難改變,但或者影響更大的原因,是沒有一個氛圍讓我們覺得,左翼內部的公共討論是重要的,值得抽時間去做的。其實大家絕對不會沒有話想說,但有時就算想說,也沒有那個渠道、時機,最後就沉沒在腦海,或者變成給朋友看的fb post吧。我記得以前跟朋友說到這些問題,朋友第一個反應是,假如你對哪個組織有意見,不是私底下去溝通更efficient嗎?但正正是這種氛圍,讓整體的溝通問題難以改善,永遠只能局限於人脈之中。

運動討論是很重要的面向,但比較抽象的知性討論、外地議題的討論,對於建立我們整體的世界觀,也很重要。而這兩個面向又是息息相關的。

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夜貓討論區不見得有能力解決,但至少開咗個頭。我希望這裡的討論,可以給香港的左翼運動更多互相了解、辯論的機會,還有更多從各方渠道引入論述與創意的機會。

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