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問題(2019/2/25)

抱歉,我還是想說資本主義!

自從華南地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為世界工廠後,「大灣區」的經濟融合就幾乎是無法逆轉的趨勢。這是全球資本主義地理分工的產物。從這套思路思考的話,中央出手搞一個概念出來,再加上綱領文件的原因有二:一是加強整個區域在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的競爭力;二是協調區內各城市的角色,避免惡性競爭。

在今天香港的社會氣氛下,反對陣營反對大灣區規劃是理所當然的。但就算沒有「大灣區」概念,市場邏輯也會令更多香港市民因工作、投資、消費到大灣區內的大陸城鎮居住/逼留。因此,一些(不是全部)跨境的便民措施其實是合理的。香港左翼陣營的反排外/反歧視立場不時被人斥是「離地」。但眾多過跨境生活的香港市民的需要又如何被看待呢?每當我見到建制派政治人物為這些措施發聲(他們的主張不一定合理),而反對派則無法跳出「中港矛盾」的框架回應,真的有一些氣餒。

我又想起了那些應對跨境不民主組織的運動經驗。例如反對世貿推動自由化政策,國際進步力量做的就是跨境連結,再提出另一種貿易的想像。但以現在中國大陸的政治和社會環境,針對大灣區概念的跨境連結又談何容易?寫到這裏,我又更氣餒了。

其實,好的規劃、民主的計劃絕對是好事。現在的問題是,香港又好、澳門又好、珠三角的周邊地區又好,人民都沒有足夠的民主權利。被規劃的何止是香港?更是生活在珠三角周邊地區的所有民眾。與此同時,我們都生活在全球資本主義的制度之下。我們的力量足夠挑戰這套制度嗎?我要再三氣餒了。

反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運動教過我一句說話: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面對大灣區的概念,這句話同樣適用。黑暗中未見光明,但如果多些進步力量不是只think locally,那我可能會沒有那麼氣餒。當然沒有人有義務去讓我樂觀一點。

我認為對左翼來說,中港融合不是原則上必須反對的。(不止本地的)勞工和基層的利害是我們最大的考量準則,而非「一國兩制」,或者香港的「獨特性」、「自主性」。「被規劃」如果是問題,是指缺乏民主參與,導致對勞工與基層有害的政策設計。這樣才可以得出屬於左翼的中港關係觀,不被本土派(中國vs香港)或泛民(極權vs民主) 的議程牽著走。我認為綱要中當然有些部份是要極力反對的,但不是全部如此。

譬如大灣區規劃其中一部份,是把香港的安老問題外判出去,這是我們必須反對的。老人家應該可選擇便宜而具質素的本地安老服務。扭轉香港離撚哂譜的薄弱福利政策,是我們這個階段的重要目標。

可是,有一些事情其實是屬於「不是我們的目標,但也不必反對的」。舉例說,發展香港科技產業,增加與內地科研合作的渠道,我認為是屬於這一類。不少科研或科技創業人士確實需要這些合作;香港產業多元一點,(高學歷)年輕人的工作選擇也能增加。這些不是我們的追求,但也不能說有甚麼問題。[註一]

也有很少的部份,我認為甚至是有支持的理由。我支持提供機會予香港人回內地交流/讀書/實習/就業/創業等等的。(當然不包括那些hardsell民族主義,美化中共歷史與現況的交流內容。)跟科研合作一樣,這些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愈來愈多人考慮的選擇。提供相應配套及渠道,我認為是無可厚非的。但更重要的是,這可以讓更多香港人有機會親身接觸內地,獲得較如實而非由媒體扭曲誇大的資訊,至少可以化解他們某些stereotypes或膚淺的對立。這為甚麼不是左翼應該支持的事呢?

大灣區和當下的中港融合規劃,自然不是為了工人階級而做的,但也不能說它全部都對工人階級有害。可以落到細項去想哪些我們應該反對,哪些我們至少是不反對,不假設任何跟內地的來往必然有害,是走出目前中港矛盾主流agenda的第一步。

[註一]鄒崇銘曾撰文指中央直接資助香港科研機構,等於中央可插手干預其科研方向、學術自由,可能產生科技為極權政府之用。但我覺得為此而反對所有中港科研合作,是不合理的。香港科研機構也有可能跟英美科研機構合作,申請英美政府的科研項目,難道我們又要全盤反對,因其科技成品可能為帝國主義政府之用?鄒的說法,我不是說不可能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但一來太受困於「極權vs民主」的框架,二來我們沒理由一竹篙打一船人。除非我們有一些實際的Record,或有某些具體目標是我們出師有名的。

Tony

___

關於大灣區的問題,我距離有實質細節的看法還有很遠。一方面是我對於區域融合問題沒有甚麼研究,這樣的例子在外國其實不少。全NBA最應被討厭的球隊金州勇士的所謂主場粉便是在三藩市的海灣區。透過連結、擴充來增強地方資本的各種力量是資本主義常見的做法,但這只是最概略的想像。這類融合到底做成甚麼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對低下階層帶來甚麼轉變,我實在不懂。情況就像一個人知道重建是資本主義下的建築模式,但就連仕紳化是甚麼都不知道一樣。

另一方面就是我對整個大灣區的政治經濟沒有足夠理解。坊間的評論或是政府的宣傳,不是口號行先的教科書式老生常談,就是害怕赤化硬指整個計劃必定倒塌。老實說,我自覺關於大灣區的評論比中美貿易戰的分析還要來得空洞,哪怕前者比後者的文字多近十倍。我根本無從判斷政府的綱要。這一切都令人有點情急。

我只能談一談自己的憂心。如以上所說,現在的論述對壘非常明顯,一方是空中劃餅式的談經濟發展,另一方則是只談要阻止中共滲透。試想像普通民眾在這兩者之間會如何應對﹖在兩種空洞之間,最理想的情況就是不聞不問,更可能的情況就是覺得非建制派無甚見地,因為他們完全不打算回應政府的經濟誘餌,而忽視了大部份困苦的香港人都希望聽這些謊言。其實早在自由行之時,泛民便已忽略了旅遊業真的帶來實質的好處——藥房金行始終還是要請人,遊客終究需要消費。但那時還可以鼓動人多擠迫做成的民怨,而不去直接指出最主要的得益者是誰。但大灣區沒有這樣的方便了。最現實地說,現在的反大灣區論述是極其無力的,只是preaching to the choir,還要是最hard-core的。如果我們將經濟發展的說法讓出去,最終將要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年青人再對中國沒有認同也會樂見大灣區的所有,任何的問題都會被視為可帶來機遇的犧牲。

要確立對大灣區的反對論述,就無法迴避我一開始提到的兩個問題——資本主義區堿融合的基本框架,以及實質大灣區的政治經濟分析。不去進入具體的政策細節,不動用左翼框架去分析其中的階級利益拉扯,就只會(繼續)被打成不理民生的反對派。現在,沒有細節的我,就只能有點乾著急了。

C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