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除了是一種生活態度——夜書蟲檢討

為什麼要做夜書蟲?書本對我們來說,有比單純知性探討更大的意義。我們許多人的政治啟蒙經驗裡,多少有過一本書、或數本書,曾經「擊中」了我們的心。我自己最深刻的記憶,是在大二那年暑假裡,一口氣讀了四本Ellen Wood的理論書。我只能很簡單地描述那種震撼:原來看似遙遠的問題,甚麼是資本主義、為甚麼要談工人階級、民主有沒有別的可能,都是那麼重要,值得花一生來研究與宣說。但我相信大家都有同樣的經驗,就是從書中得到某個論點、問題、故事,從此帶隨身走,在各種思考中反覆地出現。

可惜,我們的閱讀接觸面很窄,許多範疇上重要的左翼著作在香港鮮有人談論,沒有中文翻譯就更令人難以進入。香港社會的環境也不利養成閱讀習慣,因為工時長、行動的壓力、還有令人分心的科技和繁多資訊,要集中精力好好讀完一本書,是困難的事。閱讀的匱乏,其實局限了我們論述的層次以及政治的可能。夜貓想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不了解有甚麼左翼書本,或在茫茫書海中不知如何挑選,夜書蟲可以做你的reading list。讀一本書要花的時間力氣很大,你可以花十多分鐘聽聽夜書蟲,看講者能不能說服你下定決心。即使你最後沒看那本書,但至少能知個大概。

目前為止,我自己覺得節目的選書還不錯。我們刻意不講經典和太抽象的書,畢竟大家對左翼書已經有些刻板印象,例如磚頭厚的資本論。我們盡量覆蓋更多樣的主題,絕對不是來來去去只講福利、平權那麼悶蛋。(不是說不重要,但左翼的世界觀比這種刻版印象要豐富很多很多。)例如阿嶸講他最熟的足球,問的是如何拓展體育活動做意識形態的戰場?職業足球員作為工人遇到甚麼形式的剝削?Cham談海盜的歷史,實際上是講受壓迫階級如何集體創造某種更平等民主與自由的生活形態,儘管那是以驚人的危險與死亡為代價。科技對世界的影響那麼巨大,但我們卻沒多少資源把科技因素納入我們的政治議程,這是我講Mazzucato的動機。

當然也有些比較正路的題目,房屋、身份政治(都是香港切身的議題)、經濟學。那本Inventing the Future對當下的運動形態有充滿力度的批判,更提出一套巨大而極具啟發性的政治框架,對我們思考運動走向有直接的衝擊。不過,在這些題材以外,始終有些題目是我們三人不擅長或沒法講的,例如是左翼文學,或英語世界以外的外文書。未來如有人力,或者可以引入新的固定講者,或邀請嘉賓,去擴大節目的取材吧。

整體來說,like&share雖然沒到很多,卻也有穩定的基本數字。最重要是收獲到一些回響,聽說有觀眾真的因為夜書蟲而去看推薦的書,是我們目前最好的成就。有友好說考試期間,就會去找夜書蟲來看,既滿足了逃避的慾望,又好像能長點知識,而且不會真的浪費很多時間。這是很好的利用方式,大家大可參考參考(我自己也會,哈)。據聞Cham講左翼加速主義,還有人辦了讀書組一起看,雖然只是傾完第一章就無疾而終。Anyway,是個好的開始。

當然,內容和影音上還有非常多地方需要改善。詳略不宜,解說平板,這些是常見的毛病。影音方面由於留給後製的時間不足,也常常顯得粗糙。而且做了七集,系列的影象風格卻完全不清晰。由於人手不足,為了提升質素以及有空間開拓新的東西,我們惟有暫時將夜書蟲(和批判的窩夫)由兩星期一集改成一月一集,令未來的夜書蟲可以精心雕琢一些。形式上說不定可以做出不同變化,例如引入主持,對答有來有往,或者令節奏較為活潑。我們也有思考,可能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放棄影片改成podcast。這樣可以做更長更深入的節目,節省的人手亦能另投別處。這似乎需要大家的意見才能落實了,所以我們即將會做問卷調查,麻煩大家回覆了。

未來希望夜書蟲能夠由線上走到線下。不要小看讀書組,美國十分成功的左翼雜誌Jacobin,就透過讀書組來組織起跨越地域的社群。英國工黨左轉,會員人數大增,有人主張這正是落實政治教育的好時機,讀書組就是其中一個工具。例如有個叫做talk socialism的project,就組織了一些讀書組,還出了一本談組織的書(未來有機會也可以在夜書蟲談談)。讀書組本身就是一種組織方法。香港不是沒有人搞讀書組,但很邊緣化,不易維持閱讀紀律,又或者,沒有認真了解建立起vision的重要性。我們談書,不是單純的知性興趣。最重要的,是這些知識如何開拓政治新的可能,或令我們能說服更多人,或令我們改進當下的組織──總之,有非常具體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們不會滿足於大家零零散散地多讀一兩本書,而是希望有更多有效的會面和討論。這就是我們日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