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問題(2018/12/10)

選舉過後,我還是想談民主派必需調整路線的問題——這已是我自佔中以來多年的說法了。要說藉選舉口號談這個問題,則是要由陳凱欣的「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說起。

民主派讓陳凱欣用這個旗幟企得穩,我們就已輸了九成。

建制派的策略由90年代到現在只能有這麼的一條:將政治和經濟分開,說服市民民主自由和經濟壓迫沒有關係,然後以派餅碎的方式處理民怨。建制派只有這條路線可取——她畢竟很難說政治壓迫是合理的,也無法無視港式資本主義的嚴種壓迫。所以只好忽視前者,無視後者系統性的部份,然後寄望民主派不要將兩者連結起來。而去到現在,我們見到這條路線得到空前的成功。

對任何統治階級來說,客觀上他們不可能站在勞動階層福祉的一邊。但如果是這樣的話,理論上他們不可能勝出任何民主選舉,所以他們需要用盡所有方法模糊化這個問題。將資本主義壓迫視之為自然定律,將剝削日常化就是最深層的策略;造大個餅,或誰人都有機會成為有錢人,將問題賴落各種空想的「外敵」(是歐盟/黑人/新移民),都是常見策略了。而在不成比例的資源對碰、意識形態與媒體機器的支持下,統治階級就是這樣維穩的了。

而進步力量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慢慢地將這矛盾激烈地展現出來。在香港的context,這是漫長的道路——我們已聽了太久建制派最大的問題就是協助中共打壓香港人的自由,而不是協肋中共和香港資本維持全球最剝削的資本主義制度。但如果這種謊言可以繼續說下去——即進步力量就是只處理政治自由問題,而大眾人民的福祉則是任誰亂說,那我看不到民主派有任何希望。蛇齋餅粽以及建制派性的噓寒問暖之所以work,陳凱欣的這句口號站得住腳,背後所代表的不單是資源的分野,更是政治決定的結果。而無論如何,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失敗。

Cham
___

第一次聽「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沒有甚麼特別感受,畢竟建制派利用「政治 vs 民生」的框架都接近十幾年了。

然後就在某個拉票的街站,有位中年阿叔過來「好言相勸」,叫我們別再搞亂香港,令得人人都冇飯開。有耐性的同伴就慢慢解釋:「沒有抗爭,哪有改變呢?看看最低工資,不就是抗爭了十幾年才成事?阿人佢支持全民退保、標準工時、七日待產假、集體談判權…………」

「果d口號黎架咋,唔好比人呃呀。」

我就納悶,難道「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不是口號嗎?甚至這句口號更荒腔走板,完全偏離現實,1)建制派不做政治鬥爭?第一次拉布便是他們搞的;2)政策本來就是政治角力的產物。

我的納悶正正說明了大家的距離,因為他們之所以會相信對方的口號,而非我們的口號,應該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的證據。

所以反過來理解,或者我們的「沒有抗爭,那有改變」才是不能理解的。立法會受制度所限,勉強可以防守,很多時間更是輸少就當贏。在制度外的行動,更是很偶爾才能在大眾媒體上蒲一次頭。所以阿人支持甚麼政治經濟分配原則,其實很重要嗎?反正他都沒有實踐政綱的機會。這是一個矛盾的結論──陳凱欣參選立會的回號,「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正正是借用了立法會權力空洞才能成立的口號。

面對這個情況,或者我們缺的不是講法,而是可以將講法裝載的政治運動。不過暫時都係吹吹水,其實我都未有方法。

阿福
——

補選日那天,見到民主派候選人李卓人的宣傳品,上面最顯眼的口號是「為下一代,背水一戰」。看到這八字口號,心情複雜。與換屆選舉的比例代表制不同,一對一的補選大戰,就是要爭取最闊光譜的選民支持,才可以增加勝選。所以,在選舉口號盡量少談意識形態、不提政治理念,不是沒有道理的。但同時,選舉不但是動員市民投票的工程,也是政治宣傳和教育工程。在這個意義下,「為下一代,背水一戰」則未免太過空泛。其實無論是民主派還是建制派,是馮檢基還是伍迪希,用「下一代,背水一戰」都是可以的。因為這句口號本身幾乎不包含任何政治理念。就算我們將口號放回今天香港的政治氣氛理解,也是各黨各派都可以用。在追求勝選的包袱下,一次政治理念宣傳的機會就失去了。

如果要再進一步雞蛋裡挑骨頭,我對這句口號還有兩點意見。投票是為「下一代」這句說話,其實還是帶點世代責任的感覺。我不會用「家長主義」這標籤。但我隱約感覺到的是,這口號是想動員那種「上一代欠了年青人」的說法。而這種流行於某些堅實黃絲甚至是本土派的想法,是極度危險的。就算我不是左翼,不加批判就將「青年」視為正義化身,根本就是非常懶惰的想法。而「背水一戰」,本是當年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兵法。但客觀現實是,就算議會真是戰場,在香港的環境下,立法會是多一席還是少一席真的不是生死關鍵。反政府民眾大概已對這種危機動員感到有些厭倦。下次新東補選,要有新的催票手段了。

哈巴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