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平台」資本主義』的挑戰:解讀新型商業模式

作者:Nick Srnicek

翻譯:Henry Chan

校譯:大王

原文連結:https://www.ippr.org/juncture-item/the-challenges-of-platform-capitalism

編按:
「網絡平台」對私隱的侵犯、新興的剝削形式時有所聞,以致編者總是對這些新技術本能地保持著距離。這篇文章將這些零碎的現象,置回資本主義的競爭脈絡及其發展邏輯,提供更整全的理解,令我們能循之而疏理對於新科技,我們應該迎接什麼、畏懼什麼、抵抗什麼、奪回什麼。一旦企業對數據的有全方位的掌握和壟斷,既可恃之進行大規模的剝削、亦甚至可依其利益改造社會結構:故私隱並非個人取向的選擇,而是具有公共性的集體議題。
文章作者的著作《Platform Capitalism》進一步分析不同類型的平台在資本角力中的強弱及習性,甚至還解釋了近年「網絡平台」興起與2008年以來資本主義危機的因果關係,非常值得一讀。

網絡平台這種商業模式,是建基於大規模的數據收集,因此只能無限擴充業務,不斷餵食更多數據,才能保持競爭力,故必然會選擇無視私隱﹙有時更必須犧牲工人的權益﹚。如今平台經濟逐漸成為環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Nick Srnicek指出,現正是最需要解讀它們如何運作的時刻。

 

綜觀周圍,「網絡平台」這玩意,似乎在逐步塑造出一個新世界。Facebook常被批評散播假新聞和影響美國大選選情;Amazon大大改變了物流業,趨向以自動化取代人手工作;Google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試圖改變人與科技的互動;Uber則建立了一個極其剝削員工的生意模式。那麼,到底這些企業是甚麼,它們又有甚麼的共通點呢?

主流評論都會把重點放在這些企業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響,最近假新聞的影響開始為人注意,但實際上,這些企業本來就充滿著侵犯私隱和政治游說的悠久歷史。當主流評論嘗試論述「平台」企業的社會責任時,這些說法往往是基於所謂的「普世價值」:「加州精神」1、「自由主義」、「資訊追求自由」等等。單以文化和政治的角度來切入,完全忽略了這些企業歸根究底是經濟個體,而且是在今天的資本主義大環境運作。資本主義的體系追求利潤的根本邏輯,始終決定著這些企業的決策。當你考慮了這點,把網絡平台視為資本主義底下的新型商業模式,才能夠開始理解到它們這些看似神秘的舉動。

甚麼是網絡平台?

基本上,網絡平台是一種旨在連結起不同群體的生意模式。Facebook和Google連結起廣告商、一般企業和普通用家;Uber連結起乘車和駕車的人;Amazon和Siemens則設立和租出平台,成為現代經濟基建網絡。要維持這些網絡平台,必須數據──甚至可以說,資本主義的最新轉型,就是對數據的依賴。數據是平台企業的「原材料」,是與其它企業競爭的本錢。至於網絡平台,則是提取和利用數據的一種方法:透過成為不同群體之間的中介平台,就能夠監察這些群體的所有互動。奪得中介地位,就能帶來政治和經濟影響力。

了解到網絡平台的這個特性,就能解開我們的第一個謎團:為甚麼在科技領域以外的公司,都爭著要加入一些中介平台的元素。隨著數據在科技領域的內外都成為重要資源,企業必須要想辦法發掘這種資訊,而網絡平台正是一個現成的辦法。結果是連John Deere(全球最大的農業機械生產公司)這種企業,都建立起一個連結農民、種子生產商、化學品生產商、感應器生產商、拖拉機生產商等等。同一時間,John Deere自己則在抽取當中的數據,去改良自己的服務(例如更準確的估算種植某種作物的最佳時間和地點)和貨品(例如減緩機器的損耗),最終憑此優勢打敗競爭對手——因為在資本主義底下它必須這樣做。

不過,不斷追求掌握更多數據,造成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後果:侵犯私隱成為了網絡平台為求生存所必須的元素。正如Shoshana Zuboff所言,網絡平台需要越來越多的數據,就像從前的鐵路公司無止境的挖煤,「平台」企業亦一如其他資本,服膺著資本主義的內在動能,無限追求更多,這代表著把私隱的底線越推越低2。Google曾被揭發,拍Google街景的車會收集附近家居的Wi-Fi數據;Facebook長期因為過份窺探人們的生活而被批評;Vizio則是透過其智能電視監察用家。我們不應該視這些事件為個別的過份行為,而是要理解這是網絡平台資本主義的必然後果:如果數據是最核心的資源,而且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必須依賴這種資源,那麼侵犯私隱的行為就絕對是無可避免。

擴張、壟斷,然後刀槍不入

網絡平台對於數據的追求,同時意味著這些企業需要持續擴張業務。這不單指向私隱問題,同時也代表這類擴張是圍繞數據作為中心。Google, Facebook和Amazon這類企業突然有這麼多合併和收購行為,正正顯示數據收集對它們而言何其迫切。它們不能只滿足於現有的業務,而是必須持續擴充,收集更多領域的數據。很多初創企業,只要有收集數據的潛力,都瞬間被這些公司買下,甚至二線的網絡平台,例如LinkedIn和Twitter,都成為其他主要網絡平台的飼料,被一口吞掉。這些事件,都能讓我們理解為何Google這樣一個搜尋引擎公司,會去投資看似完全無關的新科技,例如是自動車——因為這些只是數據收集的新方法。不同於傳統的公司傾向垂直整合3,網絡平台是八爪魚式的並攬擴張。

網絡平台不斷擴張,使原本是截然不同的領域的公司,都為求收集更多數據,需要互相競爭。Google原本是搜尋引擎公司,現在卻需要與Facebook這個原本是社交網站的公司競爭,它們又要與Amazon這個原本幹電子商務的公司競爭。雖然它們之間還未有十分公開的針對性行動,但隨著它們不斷涉獵新的領域,相信直接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大。物聯網4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Amazon和Google都已經出手,嘗試壟斷這個領域的數據。電子商務是另一個戰場,Facebook正在把越來越多商業交易帶入自己的網絡平台,可說是直接威脅Google和Amazon的生意。隨著這些企業繼續擴張,我們可以預見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將會超越其他的一切,它們的敵對關係自然會越演越烈。

當然,「競爭」與「壟斷」兩種力量會互相抗衡。網絡平台的一個重要元素,是對網絡的連結效應:越多人使用這個網絡平台,這個平台對所有人而言就越重要,所以在數據數集的市場,最終必然是「勝者全贏」。比方說,我們使用Facebook,純粹是因為我們很多朋友和家人都已經在用,但這行為同時是在幫助Facebook在社交網絡上的壟斷。其實綜觀各大網絡平台,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Google、Facebook和Amazon,還有歐美以外的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想完全壟斷自己最核心的領域。一旦成功,壟斷地位就完全不可能被挑戰,即使對方是有國家在背後撐腰,還是工人自己成立的合作社。

分享經濟的如何步向死亡

勝者全贏的結果,使最大的網絡平台,會競爭得越來越激烈,而最後無可避免會有犧牲。事實上,現在人們最喜歡的網絡平台,「分享經濟」,是最難維持下去的一種。這些公司,諸如Uber、Airbnb和Deliveroo,是透過外判絕大部份的開支來運作,Uber的司機需要自己掏錢付油費、維修費、保險費等等,而Airbnb則是屋主自己付清潔費和保險費。大部份這類公司,對員工實行「超剝削」5,所付工資極低,更沒有任何勞工福利。另一方面這些「共享」平台,不過是靠在每一次交易當中抽佣來賺錢。儘管如此,這類公司其實仍然很難盈利,大多是靠背後有投機者入股維持:矽谷或其他的資本大量流入,讓它們能長年蝕錢之下繼續運作。雖然Uber在部份城市能錄得盈餘,但在與中國,面對同樣一直蝕錢的對手6,每年還是虧蝕十億美元。(Uber已經承認落敗,放棄繼續競爭7。)這類公司所謂的「成功」,不過是因為法律和工人暫時未追上它們的步伐,當不同國家和城市慢慢填補法律漏洞,當工人開始以行動對抗公司的剝削,要求提高待遇,這些公司只會更難維持。也就是說,所謂分享經濟,只不過是短期現象,這些公司大部份會破產,或者成為只服務富人的奢侈品,或者索性改變成另一種商業模式。(順帶一提,後者正是現在Uber的策略,也就是發展自己的自動車車隊。)無論如何,分享經濟的網絡平台,無疑是命不久矣。

我們今天面對的困難,是如何解決以數據為中心的這些網絡平台的商業模式所帶來的問題,以及嘗試找出對抗它們的策略。如果我們繼續低估它們,只會強化它們的霸權地位。隨著網絡平台在環球經濟之中越來越為重要,我們必須要深入了解它們運作的原理。

 

Nick Srnicek 是倫敦城市大學的講師。曾著有《Platform Capitalism》(2016,與Alex Williams合著)、《Inventing the Future: Postcapitalism and a World Without Work》(Verso, 2016)。新作《After Work: What’s Left and Who Cares?》(與Helen Hester合著)將由Verso出版。

 

 

 

 

 

 

 

 

 

  1. 美國高科技重鎮矽谷位於加州。加州精神大概當地程式員是其自許的自豪精神
  2. 【原文註】 Zuboff S (2016) ‘The Secrets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Frankfurter Allgemeine, 5 March 2016.
    http://www.faz.net/aktuell/feuilleton/debatten/the-digital-debate/shoshana-zuboff-secrets-of-surveillance-capitalism-14103616.html
  3. 企業併購的模式之一。縱向整合即向其本身的供應鏈或銷售鏈併購。橫向整合即併購提供同類型產品的企業併購
  4. Internet of Thing, 短寫IoT,是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維基百科)
  5. 剩餘價值理論中,工人工資與產品價值的差額就是工人被剝削的部份。
    超剝削則是這種層面以外的進一步剝削。這裡指Uber掌握平台,但司機要自行負擔車輛保養、保險等生產資料的成本,是進一步的剝削。
  6. 【原文註】 Reuters (2016) ‘Uber losing $1 billion a year to compete in China’, 18 February 2016.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ber-china-idUSKCN0VR1M9
  7. 【原文註】 Stone B and Chen L Y (2016) ‘Uber Slayer: How China’s Didi Beat the Ride-Hailing Superpower’, Bloomberg Businessweek, 6 October 2016.
    https://www.bloomberg.com/features/2016-didi-che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