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仇志強,憶港馬華人足球交流 | 李峻嶸

有「神經刀」之稱的仇志強離世。一位兒時以仇志強為偶像的朋友回憶道:「兒時每次看南華、華聯、港聯比賽,其實是看他表演,每場波十次八次神救是平常之極……驚人彈跳和反應,讓他看來像會飛一樣」。

仇志強在香港的足球生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然是為了迎戰有比利壓陣的山度士而乘直升機由花墟球場到大球場。這段故事不但說明了仇志強的重要性,也記載著未有海底隧道和地鐵之前的香港。

較少人記起的是,仇志強首度在香港的球場亮相,是為了一九六八年的和和盃賽。和和盃的歷史可追溯至1928年。它是一項由香港華人(港華)與馬來亞華人(馬華)競逐的賽事。由於賽事獎盃由新加坡和和餅乾廠東主吳克儉(他真的姓吳名克儉),所以這項賽事就叫「和和盃」。昔日的慣例是,賽事每年舉行一次,雙方輪流作東。一九六八那一屆剛好是香港主場。而由於當時新加坡已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所以來港的球隊也有被稱為馬星華。

一九六八年的默迪卡盃,馬來西亞奪得冠軍,仇志強正是主隊自一九六零年後首度奪標的功臣之一。因此,當年十月他隨馬星華來港時,已是挾著亞洲鋼門的威名。不過仇志強阻不了港華把和和盃留在香港。雙方二比二賽和後,港華在重賽以三比零勝出奪冠。兩戰失五球的仇志強的表現卻仍然備受讚賞,使他後來有機會來港當職業球員。

1968年仇志強出戰和和盃的剪報(《香港時報》)

七十年代也可謂大馬足球的黃金時代。仇志強冒起時也正值大馬足球的黃金時代。一九七二年,大馬晉身慕尼黑奧運,並曾在小組賽擊敗美國。當年的奧運腳有林方基、古廉權、黃金福等後來赴港踢職業足球的華將。一九八零年莫斯科奧運,大馬亦取得出線權。可惜因為馬來西亞決定抵制蘇聯主辦的奧運會,大馬隊未能再亮相奧運賽場。事實上,六八年來港參加和和盃的客軍中,除了仇志強外還有王春華和陳融章後來曾來港踢職業波。除了因為沒有語言障礙外,當時香港是亞洲唯一有職業足球聯賽的地方,所以這些大馬華將如要以踢足球為業,香港是僅有的選擇。

一九六八年的默迪卡盃,馬來西亞奪得冠軍,仇志強乃功臣之一。

和和盃在七十年代已走向式微。八十年代曾有百欣盃(以林百欣為名)取而代之,但也只能維持到九十年代,大半世紀香港華人與南洋華人足球的緊密和恒常交流也算是告一段落。今天無論是星馬還是香港代表隊,正選上陣的華人都是少數。這是七十年代無人可預料到的。

註:
有關戰前和和盃的故事,可參考此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