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穩收入與棺材本,只能二揀一?  | 特約轉載

文: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

香港政府去年就養老制度改革展開諮詢,雖然社會上佔大多數的意見要求推行全民養老金制度,但結果政府最後一意孤行,推行了需作資產審查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方案,單人長者如資產超過14.6萬,長者夫婦資產多於22.1萬,即不合領取資格。

雖然香港的長者貧窮問題嚴重,約有三份之一的長者落入貧窮狀況,但是政府卻一直認為數據並不反映長者的真實的生活狀況。在政府的角度,以貧窮線量度貧窮,只是反映長者收入不足,但長者卻可以擁有可觀積蓄,因此退休生活並無問題。政府推行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理念正是與此理念一脈相承,就是只支援低資產的長者,有資產的長者則須待資產花得七七八八,政府才給予足夠支援。

其實即將推出的公共年金計劃也是秉持相同原理,要麼長者選擇擁有一筆資產,要麼把資產轉化為穩定收入。對於非常有錢的長者來說,把部份資產轉換為足夠生活所需的年金後,或尚可有充裕的積蓄以備不時之需,但對於一般的長者來說,現制度下要麼選擇擁有積蓄,要麼選擇穩定收入。

根據不少前線社工的觀察,上述政策思維卻是相當「離地」,對於大多數長者說,穩定收入代表安心的退休生活,積蓄代表「棺材本」,目的是要應付老年時會出現的種種突發需要,這些需要也不一定只與喪葬有關,更多是要應付各種醫療或護理開支。退休制度並不是電視的遊戲節目,獎金與獎品,只能任擇其一。良好的養老制度,應讓長者既有安穩的退休收入,同時也讓長者有足夠的棺材本,以備不時之需。

「全民撐退保社福聯盟」去年十月進行了一次調查,在全港各區訪問了700多名長者,了解他們的退休生活狀況,結果進一步引證了上述的分析。

調查中約有四成長者因為儲蓄超標,而領取不到長者生活津貼(即單人的蓄超過32.9萬,長者夫婦的資產超過49.9萬),這批長者在現時政府政策中,都被視為因資產過高沒有給予入息支援的需要。然而在這批被訪者中,卻有四成半表示擔心自己的退休生活,如撇除當中有子女供養的長者(他們只有不足一半有子女供養),更有近七成的表示擔心自己的退休生活。

此外,除了調查長者的主觀感受外,調查亦有了解他們的客觀的生活狀況。在這些所謂高資產的長者中,有三份一表示會為了節省開支而「不去睇牙醫」,近三份一表示「病咗也不會看醫生」,近一半表示會「減少出街食飯」,這反映現在政策中所謂高資產而無得到政府足夠穩定收入支援的長者,不少在醫療、飲食及社交上,都需要節衣縮食地過活。

此外,有關「棺材本」的需要上,不論長者是否得到政府的支援,或是是否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幾近所有(98%)的被訪者都同意長者必須要一筆儲蓄,以備退休後的不時之需,該筆儲蓄的數額更至少須達100萬元才能使他們真正安心。

人到老年,希望每月有穩定收入,亦希望有一筆「棺材本」以備不時之須,當中道理其實顯淺易見,也反證政府現政策逼使長者要從中二擇其中,是多麼的脫離民情。公民社會團體倡議推行的全民養老金制度,正是要打破上述把收入與積蓄對立的政策思維。此政策在過去的諮詢中得到大多數市民的支持,政府一直認為這只反映群眾不懂公共政策,卻不知這因為全民養老金正能切中現時政策不足的要害。 

政府一天不打破「安穩收入與棺材本只能二擇其一」的迷思,社會要求全民養老金的聲音便不會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