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管治權」下的香港公民教育前路​​ | 教育工作關注組

(《教室外的公民課》書介及座談會宣傳稿)

由九月忙到現在,同工們(似乎)終於可以趁學生考試而鬆半口氣。不過,大家是否意識到,當我們為日常教學而忙亂不堪時,香港的公民教育已經走到關鍵的十字路口呢?

公民教育沒有考試,向來不受重視,處於似有還無的狀態。同工如果不是任教通識科的話,公民教育看來事不關己。不過事實上,公民教育的「滲透力」很強:由教師讓學生參與校政的自由度、班會選舉與章則、課堂常規與校規,到家庭日常與社會時事不斷塑造學生的思想,每天出現在社交媒體的各種嘴炮討論,都伴隨公民教育的影子。

大家有沒有試過,冷不防被學生問及對某些時事的意見,又或者要處理對某校政的投訴?如果試過,那麼不論你的回應如何,已是一場公民教育的身教了。

回顧香港公民教育

香港的公民教育,由殖民統治下被政府利用為去政治化順民機器,發展到為迎接回歸、落實「港人治港」、適應「一國兩制、全球化」服務,然後演變至現時國民教育與人權民主教育的角力。

教改雷厲風行,其中一個大轉變是通識科成為高中必修科,令教育界對「教室內」的公民教育有所期待。不過,由於有不少年輕人參與一波比一波激烈的反抗運動,令各界質疑香港教育是否出了問題,很擔心香港未來會愈來愈亂,失去競爭力。

教育成為代罪羔羊

在教育界默默耕耘的同工肯定覺得委屈——為何一口咬定教育要為這個「問題」負上最大責任?為何一定可以透過教育解決這個「問題」?誰關心師生面對的壓力呀……

無論如何,中央政府似乎已經下了這個定論。在中共「全面管治權」方針下,要求教師配合國策,培養為國家服務的青年,務求減少他們對國家的不滿及停止「內耗」,已是基本任務。大家有留意多位內地官員與特區政府的講話嗎?

把握危中之機

在公然反抗代表不識時務、以卵擊石的時勢下,我們是否只有「全力配合」與「敷衍了事」兩個選擇?或者這是一個好時機,反思在現實香港處境下,公民教育的出路如何?換個角度看,香港政府為了服從中央指令,不得不重視公民(或者是國民)教育(當然會以其他型態出現,例如《基本法》教育、國旗國歌教育、中史教育、交流團等),對於有心做好公民教育的有志者,這可能是一個改良公民教育的契機。

例如,我們可以參考其他地方的公民教育嗎?我們可以跳出紛爭,認真學習到底甚麼是公民教育嗎?

參考台灣經驗

《教室外的公民課》是一本主要由台灣任教高中「公民與社會科」(這是台灣大學入學試必考科!)的前線教師所寫的思辨集,讀者可以從中窺探台灣的公民教育實况。這一班嘗試跳出傳統單向灌輸教學法框框的公民教育老師,雖然還不算是台灣教育界的主流,但希望透過分享經驗及反思,踏實地推動變革。

只看書面,我們已得知其「批判為先」的立場。不知道香港的教師有沒有這種「覺悟」呢?

● 「自願服從」不是民主社會需要的公民素養;民主社會的公民,需要的是質疑與批判體制的能力,能夠不斷地問「為什麼?」
● 這是從凡事接受「順民」,跨越到具有思考與行動能力的「公民」的一塊敲門磚。

細看之下,有些文章與香港現况有所關連,例如:
● 台灣校園發生過的「公民不服從」事件,令教師反思學校如何處理學生的權利,以及那些權利是否受憲法保護。香港學校放權給學生的情况如何?
● 台灣的法治教育,對香港《基本法》教育有甚麼啟示?
● 台灣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在街頭抗爭的人,或者與香港通識科的答題框架及思考方法有關?
● 從台灣高中名校的昂貴海外遊學團,比照香港直資制度及「贏在起跑線」心態造成的教育機會不均現象

在社會兩極化下尋找出路

跳開個別議題,若從總體公民教育方向分析,台灣的那一套與中央政府期望香港實行的那一套是否全然相反?培養批判性思考是否必然等於挑戰中央政府及窒礙發展?培養順民是否必然有利國家?培養國民身份認同是否必然等於「洗腦」?

教關組誠意邀請同工參與座談會,聽莊璟珉博士講解香港公民教育簡史,與香港通識科老師潘詠詩及該書作者交流,反思公民教育前路之餘也互相勉勵,迎接新學期的挑戰!

教室內外的公民——港台教育工作者對談
《教室外的公民課》座談會

日期︰2018年2月3日(星期六)

主持︰霍梓楠老師(教育工作關注組)、曾瑞明老師(教育工作關注組)

嘉賓︰《教室外的公民課》作者代表、莊璟珉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助理教授)、潘詠詩老師(通識科老師)

時間:7:00 pm – 9:30 pm

地點:賽馬會創新教育工作室
香港九龍太子砵蘭街450-454號HQ14樓B及C室
(近太子港鐵站D出口)

報名連結在此

內容大綱:
● 台灣公民教育發展現况及發展
● 香港公民教育的概念演變及近年爭議
● 通識教育科在公民教育的角色
● 前線教師分享校園內外實踐公民教育的經驗、探討未來路向

參考網頁: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教室外的公民課

後記:

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找資料預備講座時,發現了1998年「香港政策研究所」的兩份報告:《香港學校公民教育政策研究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及《香港學校公民教育政策研究報告》,謹摘錄數段該兩份報告的意見:

●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它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均追求多元的、平衡的自由發展,公民教育也是一樣。民族教育只是公民教育的一個部份,並不等同於公民教育。民主教育、人權教育、法制教育、個人品德教育等等,均是公民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 從第三章對於學校應否有政治討論的分析可以看出,儘管相當比例的被訪者認為老師在與學生討論政治問題時,不應加入個人立場,但大多數被訪者認為學校教育不需要刻意回避政治問題,更認為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批評中港政府。這一表面上似有所矛盾的結果表明了被訪者贊成有政治教育但反對政治灌輸,並高度重視思想和言論自由。

● 我們認為,加強學校公民教育,社會條件已經完全成熟,方向亦很清晰。

● 加強民族教育,增強民族認同,是公民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教育亦是公民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民族教育與民主教育並不矛盾,兩者的兼容應是香港公民教育的一個根本性特徵。

●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願意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的公民。而成為這樣的公民,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政治體制,對社會及政治問題能作出獨立的、理性的判斷。因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應是公民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獨立的、理性的思考能力是一個基本條件。

今時今日亂扣帽子的兩極化時代下,讀到廿年前對公民教育躊躇滿志的教育研究者寫下的文字,實在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