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時代」:共建美好時代? | 小黃

美好生活由住房開始?

香港的房屋問題一直困擾著市民和管治者,所以房屋議題總是特區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管治者一直希望透過不同房屋政策安撫市民,先如董建華「八萬五」,現有林鄭月娥「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可見政府對於市民能否置業都關心至極。但政府縱有「改善現況」之心,在實際供應上仍不能滿足市民對房屋供應的需求。而基層生活更有如熱窩上螞蟻,即使揹住昂貴租金亦只能擠於面積細小及環境惡劣的空間內,生活於水深火熱中。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下稱社聯)透過倡議「香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Community Housing Movement),希望在香港推廣「共居」概念能舒緩香港基層對房屋需求殷切的狀況。不過在筆者參與由城大專上學院及民間長遠社會發展運動合辦,題為「共居時代: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選擇?」的論壇後,實在不敢苟同「共居」的美好想像,更不禁反思房屋的對於個人的意義。
 

香港的「共居」是什麼?

「共居」對港人而言可能是比較「新穎」的概念,簡而言而即與他人分享居住空間。「共居」在歐美地區的發展則相對成熟。據當日出席論壇的社聯政策及研究主任何俊傑透露,社聯曾派員親身到荷蘭考察當地「共住社區」。當地的「共住社區」透過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分工共同經營社區運作。政府主要擔當「支援者」的角色,例如以提供稅務寬減、資金補助予營辦者,同時監察社區營運;而非政府組織則擔當「營辦者」角色,而各個社區需自負盈虧方式,按需要實況發展社區。

何俊傑在論壇當日表示社聯是嘗試將西方共居的社區房屋發展模式套入香港社會,以提供「第三道路」紓緩基層居住需要。社聯計劃將「共居房屋」租予輪候公營房屋超過三年之家庭及人士,分享低於家庭入息的一半的租金和人均居住面積不少於七平方米(即約七十平方呎)的居住空間,以提供可承擔及更舒適的居住環境予基層市民居住兩至三年時間,以便住戶過渡至公營房屋。
 
而「香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則是社聯因應香港現況制訂出的計劃。整個計劃由非政府組織及個人自願參與。政府只會協助及推廣計劃發展,避免過度香港干預物業市場發展。
 

仍有很遠的路要走的「共居」


「共居」的構思能為社會對房屋發展方向提供「新思維」,可是筆者卻看不見「共居」在香港的未來。香港現時發展「共居」是基於紓緩基層壓力下所提出倡議的。不過在現實上,這計劃是否真的會對對基層有足夠的吸引力?論壇另一位講者社區文化關注助理組織幹事陳瑞玲表示:「搬遷的費用動輒成千上萬,對於『餐搵餐食』的基層而言,根本難以負擔。他們為了節省搬遷費用更多時要親身上陣,就是為了節省數百或數千的搬遷費用。」因此,對於基層而言搬遷又豈是「我輕輕的來,而我又輕輕的走了」的情況?從現實條件考量,短期的「共居」計劃未必對基層來說有來太大誘因,而且對紓緩基層生活壓力的成效也頗為有限。


而且,城市大學專上學院高級講師李劍明亦指出本港社區關係發展未成氣候,「共居」未必為大眾一時三刻內接受。儘管香港的城市面貌為人們帶來物理上的「親密」,但是回想筆者自身經驗卻得出迴然不同的答案。因為市民可能連同住一層的鄰舍亦鮮會溝通交流,更何談建立社區關係及至共住一所同舟共濟?

房屋問題責任誰屬?

雖然社聯是為了改善基層生活而倡議「香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但論壇上也有人質疑社聯會否因此變相為政府供應公營房屋不足而護航。陳瑞玲小姐亦質疑社聯倡議的計劃只屬於非政府架構下的社會計劃(Social Program),而非政府主導的社會政策(Social Policy)。而社聯在相關計劃開幕典禮時政府受邀出席,並表示對計劃之支持,不過政府在計劃中鮮有實質參與,只擔當鼓勵和聯絡工作,說到底也只是耍耍咀上功夫,仍然希望抽身於回應基層房屋供應緊拙的問題外。政府卻可能因為故作支持有關基層房屋供應之計劃而獲得政治利益,安撫社會對房屋供應問題的不滿情緒。

事實上,政府作為香港主要土地供應者,在房屋供應上一直「嘆慢板」。發展上以市場主導,盡力壓抑公營房屋發展比例任由地產商囤積居奇;在製造私人物業市場供應緊張狀況,促使香港物業市場的價格不理性上漲,不但令中產生活百上加斤,更令基層生活成本飛升,使工人的薪金都流向貪婪的少數人中。所以政府在房屋問題上責無旁貸,需要加大公營人供應及發展比例,令房屋供應重回正軌。

拒當樓奴 反思置業階梯

回到根本,到底房屋對於香港市民或一個人的意義及功能是什麼?是需要抑或資產?青年拒當樓奴運動代表唐耀強指出其實是與房屋相關的階級矛盾使現時香港房屋問題一直不能被解決。因為擁有物業的人總不希望樓價下跌,同時亦希望樓價上升,從中獲利「細樓換大樓」;然而未有物業的人只希望在合理負擔成本下有處容身。但由於房屋是資產增值工具之一,所以價格及運作均交由市場主導。而政府又不欲積極回應及干預,基層只能忍受樓市、租金及價值不理性上揚的惡果。
 
而「共居」不單沒法回應基層對住屋的需求,更只是進一步合理化現時置業階梯的發展。唐耀強表示置業階梯一直是香港人的上流指標,而政府一直希望將階梯的間距拉近,讓市民都可以透過階梯向上爬,最終目的希望將房屋供應及責任推向市場。政府知道現時市民難以短期內投入私人樓宇市場便在私樓前加上「綠置居」;知道市民難以在短期內輪候公營房屋,便不著力打擊劏房,更有意推廣「共居」。在置業階梯上不斷「僭建」,永續市場主導。但政府若真有意解決基層房屋供應問題,未來的房屋發展藍圖實需要與私人市場脫勾才可以踏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