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不離三父女》: 由家庭到國族的無縫接軌 | 沙治

印度影片《打死不離三父女》以男主角瑪哈維(阿米爾汗飾)準備收看奧運會摔交賽事作第一幕。奧運會是多個運動項目的殿堂,瑪哈維身為印度全國冠軍但因為資金、前途等原因始終未有機會出席,當然令旁觀者歎息。在辦公室擊敗有眼不識泰山的同事後,他回到家中看著牆上自己贏過的獎牌,並慨歎自己未有機會為印度在國際賽上爭光。聽到瑪哈維這樣說,筆者即覺得不對勁:怎麼了?難道參加國際賽主要不是為了挑戰外國高手,以測試自己的實力有多高嗎?為何個人的榮譽和實力在國際賽框架下就要被愛國主義大旗掩蓋呢?

《打死不離三父女》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劇情當然不能與現實有過大的距離。瑪哈維期望自己的女兒為自己圓夢,於是在見到兩個女兒有摔交天份後即強行要她們參加地獄式訓練。這自私的行為後來演變成婦女解放的手段,甚至連瑪哈維在決賽前夕面對女兒時也不談場上戰術,只以解放女性的訊息激勵女兒。這樣的轉折相當突兀,但女性離開廚房和擺脫生兒育女的「功能」確是電影的要旨。

女性不再被迫固守既有家庭崗位,當然值得肯定。但「離家」後的女性往哪兒去,也是要問的問題。而電影的答案其實十分清楚,就是為國家爭光。大女兒吉塔贏下全國冠軍後,瑪哈維回家後就設定了國際賽做下一個目標。原因不是要令女兒成為世界第一,而是要為印度在國際舞台上揚威。

當然不能說《打死不離三父女》只會說愛國主義。吉塔到城市後的迷失、瑪哈維和國家隊教練的較勁,都是非常好看的橋段。但電影結尾卻是女性由家庭到國族之間的無縫接軌。賽前一天瑪哈維在體育館遇上鄉里帶著女童來看比賽後,他因此得知吉塔的故事啟發了大量印度女性。這為瑪哈維決賽前對女兒精神講話的內容提供了基礎。

決賽時瑪哈維被鎖在雜物房內無法觀戰。他不是從觀眾的歡呼聲中得知女兒的勝利。令他知道女兒得勝的,是印度國歌的聲。熱淚盈眶的他流著的是父親的淚水?教練的淚水?愛國者的淚水?遠在家鄉的家人在電視前聽著國歌即自發肅立。觀戰女童喊出「勝利屬於印度」後全場起立歡呼。該鏡頭一方面告訴觀眾吉塔的成就造就了新一代女性愛國者,另一方面也象徵著成長中的少女將會為國族扮演重要的角色。

國族主義鼓勵人民在戰場上勇敢賣命,與主流的「男子氣慨」觀息息相關。《打死不離三父女》認為女性不應只為家庭服務,因為她們也有能力為國家民族出力。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是好是壞,當然要視乎現實情況。自問對印度的情況不太了解,但二零一四年起任印度總理的莫迪是過了火位的民族主義者,應無疑問。《打死不離三父女》主張女性離開父權家庭,但女性迅即被帶進不少女性主義者認為也是父權的國族領域。這齣電影真的十分精彩,但婦解卻沒有真正存在於電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