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大學學位 | 丘老二

今日,是2017年中學文憑試(DSE)放榜的日子,也就是大量中學離校生為了未來而感到極不安定的日子。每年放榜前夕,考評局都會公佈學生成績,讓大眾知道有多少人考獲「33222」這個八大資助學士學位的最低入學門檻。據報今年20,801取得不差於「33222」的成績。但由於向來透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資助的八大學士學位都是少於考得最低入學資格的人數,所以每年都有有資格入讀資助學位的學生要另覓出路。

現在今年UGC資助的學士學位(只計一年級入學,下同)有多少個呢?是15,000個。但其實這20,801位考生能競逐的學位卻更少,只有約13,000個。那2,000個學位去了哪兒呢?是去了以大陸學生為主的非本地生手中嗎?不是!在2016/17學年起,所有UGC資助學士學位只供本地生入讀。非本地生如要入讀UGC學士課程,則要相關課程另行開設不受公帑資助的學額(最多不多於該課程UGC資助學位的兩成)。換言之,非本地生就算入讀UGC學士課程,也沒有佔用本地生的學額,而且由於他們是在沒有公帑資助下入讀,大量非本地生將要以六位數字的學費來港就讀。

那到底那2,000個學位去了甚麼地方?答案就是非聯招生。一般來說,DSE考生是經過聯招(JUPAS)入讀八大的UGC資助一年級學位。但近年,不少課程都會將一些學額預例予不經JUPAS的非DSE考生。這些學生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副學位學生;二是修讀海外課程的學生。海外課程主要是指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或者GCE(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等課程。修讀這些課程的學生不一定是由海外回流香港的學生,更多人是在本地的國際學校甚至是開辦IB課程的非國際學校畢業。當然,有能力入讀這些課程的學生,其家庭背景幾乎肯定是中上層。

由於政府/UGC沒有規定每個課程預留給JUPAS申請者的限額,所以近年一些課程就收取了不少海外課程學生。這個現象在一些被視為出路優厚的課程中更為顯著。以2013/14年為例,以下課程中來自非本地課程的一年級本地生都高過四分一:中大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工商管理學士(42.1%)、中大法學士(37.5%)、城大法學士(34%)、中大建築學社會學科士(32.3%)、港大建築學學士(29.5%)、中大內外全科醫學士(25.7%)。(見https://goo.gl/zvRyRw)。

有能力讓自己的兒女讀這些海外課程的家庭,在香港可能連一成也不到。但如果不少課程(特別是一些就業前景或者經濟回報較好的課程)因各種原因傾向收這些學生,是否會令階級不平等的情況愈見嚴重?非聯招學額當然是有必要存在,但完全不為非聯招的本地生學額設上限,對只能跟大隊考DSE的一般學生,是否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