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該往何處去?讀《Towards the Flame: Empire, War and the End of Tsarist Russia》| 阿寶

這應該是我研讀歐洲帝國史的第四塊砌圖。繼大英帝國、霍亨索倫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之後,今次到統治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發覺它跟我先前讀那三本書有不少互相交鋒、補足的地方。與此同時,我也察覺到這四本書其實存在著不少共同課題。這些課題,顯然是歐洲帝國統治者於現代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國內的難題,至少包括民主化的浪潮、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如何避免經濟停滯不前;國外的,則包括帝國之間如何合縱連橫、帝國擴張應朝哪個方向發展。當然,國內國外的難題通常是互相糾纏,並非如此涇渭分明。

今次讀《Towards the Flame: Empire, War and the End of Tsarist Russia》, Dominic Lieven算是相當有系統地勾勒出沙俄皇朝怎樣對應以上的問題。作者在序言表明,這本書可化身為三本書。第一,它是一本俄國史,描寫沙俄在捲入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她的政治經濟依循什麼軌跡發展。第二,它同時是一部一戰史,以俄方的視角出發,點出她怎樣跟其他歐洲大國互相合作、角力、搏鬥,最終令歐洲各國投身二十世紀第一個火海。最後,它亦是一部俄國革命史,讓讀者從國際角度理解這場革命的前因後果。在不足四百頁的書,要完成這三項工作可謂是不可能的任務。的而且確,我認為1917俄國革命那部份未免有點操之過急。至於前兩者,我卻肯定是「交足功課」。

為方便起見,以下我將聚焦於文首所述的課題作討論,先談國內,再談國外。但這只是為方便理解而已,因為這些課題的關係實在是好像纖維叢一樣,互相繳繞。

【沙俄作為2nd World一員】

1st World 與3rd World這兩個概念相信對一般人來說並不陌生,也很容易聯想到特定的國家,但作者卻提出第二世界這個概念來理解沙俄。按他的定義,第二世界有幾種特質,例如國家能力比較虛弱、缺乏資源加強區域融合、中產的數量比第一世界少、私有產權的釐訂並不清晰。作者認為,有好幾個歐洲國家也算是第二世界的一員,當中有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俄羅斯也是其中之一,但她卻跟這三個國家有一個很重要的差別:地大。於是,某些第二世界國家要面對的問題,放在俄羅斯裡頭,難度可能要加大好幾倍。

譬如說,俄國政府長期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難以向遊散於各地的農民收稅,這自然跟官僚人手不足有關。因而,俄國管治者就得想辦法解決庫房問題。方法之一,是跟地主貴族結盟,間接使他們成為稅吏,而中央政府則會以武力保障他們,確保農奴不會作反。另一條妙計,則是壟斷。事實上,在1904-1914年,透過伏特加及鐵路壟斷所帶來的收益,已構成政府庫房收入很重要的部份。正如作者所言,俄國政府的發展策略,絕非自由放任不干預。恰好相反,管治者很早就選擇了以積極干預經濟的手法,來彌補行政人員不足的情況,並確保庫房收入穩定。

除了官僚人手不足,俄國政府要面對的另一棘手難題,則是如何管治少數民族/族群。這難題跟區域融合,可說是一塊銅板的兩面。須知道當時沙俄領土所覆蓋的地域十分之廣,包含波羅的海沿岸、當今的波蘭和烏克蘭,以及有不少穆斯林聚居的高加索地區。若然這些邊陲地區的文化,跟俄羅斯的中心地帶存在著很大差異,當地人便難以認同自己是俄羅斯人,對中央政府的忠誠亦會大減。而尤其叫沙俄管治者苦惱的地區,就必須要數波蘭。一方面,對波蘭人民來說,波蘭在十九世紀初被普魯士和沙俄瓜分,可算是他們的恥辱。另一方面,沙俄與波蘭的敵視關係同時夾雜著宗教元素——不少波蘭人是天主教信徒,但沙俄卻是東正教國家。當然,沙俄政府不是沒有嘗試處理民族問題,例如直接鎮壓波蘭的叛亂,又或者像對付烏克蘭人那樣,禁制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出版和授課,但它始終擋不著民族主義的勢頭。值得一提的是,沙俄曾經參考過哈布斯堡王朝那種朝向聯邦體制的管治模式,但最終沒有採納。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少管治者都堅信聯邦制只會令民族主義勢力更加強大,削弱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最終令沙俄分崩離析。

【沙俄之政治改革】

在民主化層面而言,作者提出了一個蠻有趣的觀察,就是第二世界的政治發展過程通常都不和平,甚至經常有暴力發生,最終導致民主化難產。可惜的是,作者並沒有詳細闡述究竟是第二世界國家的什麼因素,導致他們的民主化荊棘滿途。(是中產實力不夠?還是民眾教育程度不足?抑或有其他原因?)不過,我會覺得沙俄的政治改革還是值得記下來的,事關一般的民主化文獻也相對少以沙俄做案例。

如果從歐洲大國的視野來看,沙俄可算是相當遲才頒授憲法的——相較之下,奧匈帝國跟普魯士早已在十九世中期頒授了憲法,繼而推行議會選舉。換言之,在1905年尼古拉二世承諾頒佈憲法之前,沙俄都是以絕對君主制的方式來統治俄國人民。那麼我們很自然會問,為何沙俄可以遲遲不推行議會選舉?誠然,沙俄管治者是相當有意識用一套論述來捍衛這獨裁體制:若然實行政治改革,民族跟階級矛盾就會顯露出來,最終會促使沙俄土崩瓦解;另一邊廂,獨裁也有它的好處,因為它夠「超然」,可以平衡各界的利益衝突,推行一些有利整體社會的施政。這套論述對當下的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要破解當中的謬誤亦不困難,可是當時俄國的人民卻很受落。這顯然是有物質基礎作支持,因為在1861年,政府壓下地主的反對聲音,解放了農奴,令他們生活有所改善。反之,若然是由地主把持的議會掌握實權,這些惠及農民的措施大概難以推行。

不過,這套論述在二十世紀初就再難以站得著腳,轉捩點無疑是因日俄戰爭引爆的革命。書中沒有細緻描述這場革命的起因和過程,但最粗略而言,這場革命的近因,是人民反對沙俄窮兵黷武,忍受不了戰爭帶來的困苦,因而向沙皇請願。可是軍人卻血腥鎮壓示威者,最後工人在多個工業重鎮罷工。為了平定國內的社會秩序,沙皇不得不公告《十月詔書》,表明會保障公民權利及落實議會政治,並於1906年正式頒授《俄羅斯帝國基本法》。按作者的考察,這部憲法很大程度上是參照了普魯士憲法的框架。在這框架下,人民享有公民自由及參與立法的權利,但主權卻不在議會而在皇帝,政府的問責對象亦同樣是皇帝而非人民。

在第一次杜馬(Duma)選舉,政府某程度上是沿用十九世紀中期的思維,期望農民會忠於沙俄王朝和東正教教會。於是,政府透過操弄選舉法例來增加農民的票值,預期他們會選出一個極為保守的議會。可是政府的如意算盤卻完全打不響,事關農民當時的訴求已上升至土地改革。由於社會主義政黨是全面杯葛這次選舉,不少激進的農民票就倒向自由派,使憲政民主黨成為贏家。有見及此,政府隨即改變選舉法則,使得制度有利地主和保守派的精英。於是在1907-1917這十年間,這班人就箝制著整個議會。然而,政府這樣操弄選舉制度也並非全無代價,代價之一,是加大了政府與自由派政黨和知識份子的距離,使後者經常在輿論狠批政府,削弱其管治威信,內政外交也舉步維艱。

【外交政策的路線之爭】

要理解俄國在一戰前的外交政策,作者認為要把握兩個關鍵。第一,是日俄戰爭與1905年革命。不難想像,經過了1904-1905年的種種,俄國政府在外交政策上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他們清楚意識到一旦引發戰爭,國內的革命勢力就必然會乘勢而起。第二,則是俄國精英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縱觀全書,作者花了極多筆墨在演繹這場路線之爭。不論是沙俄擴張的方向、海陸軍的發展,抑或是跟哪一個國家結盟或開戰,作者都表明不可能離開這兩條路線來思考。無庸諱言,日俄兩國為什麼會正面交鋒,某程度上也受這場意識形態論爭的結果所影響。

這路線之爭主要可分為兩大派別,書中分別稱為Country faction與Court faction,他們的淵源可追溯至十八世紀。在1730年,羅曼諾夫王朝的繼承人只剩下女性,為了保留家族的血脈,她不得不跟有日耳曼血統的公爵結婚。但對Country faction來說,這卻成為他們針對宮廷和貴族的開端,因為這場婚姻令不少日耳曼人進佔了俄國宮廷。在往後的日子,Country faction經常指責這班宮廷貴族不夠愛國,覺得他們是犧牲俄羅斯人的利益,來為日耳曼民族作嫁衣裳。一個較常援引的例子就是拿破崙戰爭,他們認為朝廷根本無必要犧牲那麼多俄國子民,來協助普魯士對抗法國。反之,Country faction認為俄羅斯理應花更多心力在巴爾幹半島,捍衛當地的斯拉夫民族,做他們的「一哥」,齊心合力對抗日耳曼民族。甚至有論者主張,俄羅斯應該從鄂圖曼帝國手上奪取君士坦丁堡,使得東正教可在那裡插旗,繼而俄羅斯就可被塑造為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因此,按Country faction的思維,南進才是俄羅斯的出路,政府應花將軍力放在黑海及其沿岸。

Court faction的想法則幾乎完全相反,他們認為大英帝國才是首要敵人,俄國理應聯合歐陸國家抗衡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至於所謂的斯拉夫民族共同體,對他們來說只屬迷思: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不單不是鐵版一塊,更經常佔俄羅斯便宜,甚至狗咬狗骨。即使在外交和軍事佈局上,捍衛所謂的斯拉夫民族利益亦非明智之舉,因為這樣做只會挑動奧匈帝國的神經。所以按Court faction的思路,俄羅斯絕不應該主動觸碰巴爾幹半島這個火藥庫。再者,投放這麼多軍士資源於黑海更屬浪費——即使俄羅斯能佔據土耳其海峽,英國海軍也不會隨便放俄軍出地中海。反而保住西邊的波蘭和烏克蘭,與及向東擴展至西伯利亞,才是俄羅斯應走的道路。東擴之所以重要,是由於俄羅斯已難在歐洲大陸開拓新局面,即是「冇肉食」。從正面來說,則是基於中亞、西伯利亞能夠吸收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過剩的人口,以及解決當地農地稀缺的問題。這東部大開發的策略,不單能夠間接舒緩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更同時是利用人口遷移來疏導了族群矛盾。

說到這裡,明眼的讀者大概會知道,在日俄戰爭之前,Court faction明顯是佔上風。但俄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利,卻使Country faction勢力穩步上揚。不過,Country faction如何將俄羅斯引向一戰這個煉獄,就得有更細緻的分析。這當然會引申到英、法、德、奧四大歐洲強國,在隨後幾年如何跟俄羅斯互動。作者為此花了三大章去縷述這一過程,我自問未夠功力整理他在這部份的觀點(主要原因是這段歷史的史料實在太繁複,我覺得要讀多兩三次才有把握),有膽識的朋友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