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居香港的愛爾蘭革命烈士後人,前華仁教師連民安神父|吳仲耀

如果說香港有中國革命烈士的遺屬,那絕不奇怪。但原來香港亦有一位愛爾蘭革命烈士的後人。他是和華仁甚有淵源的連民安神父(Fr. Joseph Mallin)。

連民安神父的父親是Michael Mallin。Michael Mallin在1874年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當時整個愛爾蘭仍然被英國統治。離開學校後,他參加了英軍,曾被派駐印度。但據說他正是在印度萌生了反英思想。退伍後,他回到愛爾蘭並且投入了工人運動。

1913年,都柏林商人梅菲(William Martin Murphy)為了打擊正在冒起的工會勢力,連同其他僱主發動停工。他們不讓工會會員上班。當時工會運動的要角愛爾蘭運輸及一般工人工會(Irish Transport and General Workers’ Union;ITGWU)則發動罷工回應。這場史稱「都柏林停工」(Dublin Lockout)的事件最後以工人慘敗結束。不少工會為了生計,簽下不參加工會同意書後復職。

由於工人在停工期間遭受暴力對待,ITGWU的要員決定要建立武裝的工人力量。於是1913年11月就有愛爾蘭國民軍(Irish Citizen Army)的誕生。曾當過兵的Michael Mallin成為了愛爾蘭國民軍的活躍分子。後來他更被愛爾蘭國民軍創辦人之一的James Connolly任命為總參謀長。1916年4月24日,Michale Mallin帶領愛爾蘭國民軍參加了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這場以愛爾蘭脫離英國獨立為目標的起義以失敗收場。4月29日,革命武裝在無法抵擋得住英軍的火力下被迫投降。16名起義領袖被處死,Michael Mallin就是其中一人。

Michael Mallin被處決的日子是1916年5月8日。一日前,Michael Mallin和他的家人在Kilmainham訣別。當時連民安只有兩歲,所以對此事沒有印象。但在行刑前,Michael Mallin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到希望身為幼子的連民安可以成為一個神父。果然,連民安後來加入了耶穌會。1948年,他被派到廣州。翌年,隨著解放軍在內戰中節節戰戰勝利,他搬到香港。

在香港,連民安神父曾任教於香港華仁書院和九龍華仁書院。此外,他亦曾擔任過澳門利瑪竇中學的校長和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校監。雖然1916年的復活節起義未竟全功,但英國決定處決十六名起義領袖,卻反而激起了愛爾蘭人更大的怨憤。六年後,英愛雙方簽訂了英愛條約,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後來愛爾蘭自由邦更名為愛爾蘭共和國,徹底中斷了和英國的政治連繫(當然,北愛爾蘭至今仍然由英國統治)。由於復活節起義是愛爾蘭建國史的重要一頁,去年愛爾蘭政府和民間都有不少活動紀念起義一百週年。而連民安神父則是當年十六名烈士的子女中,唯一一名可見證起義一百週年的。

都柏林市議會更在去年派人來港,在香港華仁書院頒贈他榮譽市民的封號。市議會強調,授予年屆103歲的連民安神父榮譽市民,不但是因為他是烈士之子,也是因為他在港澳地區六十多年工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