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之難、參與之難——也談梁文道(作為一個問題) | 核仔

 

6.12之後,我告訴我一個本土派朋友,我似乎更能感受他在14年雨傘時對大台、對旁觀者的憎恨。因為被困在中信的某刻,我真的覺得警察隨時會衝進來,或者掉催淚彈進來,然後打到我們仆街。結果是沒有,但當我們可以安全離開中信的時候,我們被要求除下口罩,雙手放在頭上,低著頭,一排排押解式地走。這時候中信對出一帶已經被清空,我低下頭只看到在橋底挑釁你的警察。只是嗅了幾下催淚煙,我已經痛得不能繼續步行。

最搞笑的是,幾個星期後,我們同時覺得,不少人太過吹捧前線,忽略了運動中其他位置的人的難處。

我們有全盤否定運動嗎?沒有吧。梁文道有嗎?反過來說,我覺得更貼近現實的是,根本有很多「梁文道」,只是有些沒說出口,有些不敢說出口,有些割咗你都唔知。

方法和原則

之前在IG見到一個朋友分享關於「染紅企業」的文宣。這類型的文宣,她平時分享不少,但這次竟然是恥笑做文宣的人。文宣將大陸資金佔了某企業幾個百分比的股份,就把企業說成「染紅」,這個朋友恥笑說「文盲唔好學人做文宣」。

我同意社會運動的framing很重要,一些宣傳、動員上少不免有煽動性用語和角色設定。但不能否認,有時就是會過了火位,裝修和私了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已經有很多人私了後被捉到了,一捉就是幾條罪,這個成本效益分析還不夠明顯嗎?我不是全盤反對私了,人家拿著武器、意圖明顯地要傷害你,當然是要先發制人。問題是依然有大量人鼓勵私了,講的人未必會做,但會有人受輿論風氣影響去跟的。而如果作為一個運動的共同體,這些人是否要負上政治責任?即使要defend私了,也應該有更細緻嚴謹的說法吧。方法和原則很難截然二分。

梁文道自己和批評梁文道的人都討厭重複,我也討厭重複,討厭到一個我覺得「這不是常識嗎?」的程度。即使鹽叔和鐘耀華都會承認,運動有「oversplit」,「溢出」的情況。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何「具建設性的批評」,其實是很難、很難的,例如近來「深黃」、「淺黃」也可以互相攻擊,然後隨便扣一個「分化」的帽子,連內部的文化都這樣,要吸納更加多的人可能更為困難。

這又回到所謂14年雨傘的問題。所謂回到,即使問題根本未被認真梳理清楚。不同佔領區之間的關係,群眾和大台之間的關係,決策機制不夠民主的問題,不一而足。而鐘擺的另一邊就是這次很鬆散、很無名、很抗拒組織(注意是組織,不是大台)的形態,同意我們吃了be water的好處,但相對的缺點,也是明顯地擺在面前,罷工就是最好的例子。

「群眾」的屬性

這是為什麼我同意梁文道所講知識分子不要有一個obsession,整天覺得自己不夠「貼地」。但我不同意他的闡述,中環人和深水埗人當然有不同的social realities,但問題是知識分子知道這個差異之後,進而提出什麼批判,知識分子看到什麼,選擇貼哪一種「地」,就是價值取捨,就是你如何定義自己的問題,梁文道在節目最後沒有說清楚,但他自己不也是選擇了支持自由民主嗎?

我覺得應該戒懼的obsession是「群眾是天然無屬性」的這個判斷,例如群眾戴著14年未解決的問題都今天這場運動,自自然然就會有某種傾向。再加上本身的性別、階級等種種根本屬性,不可謂不複雜。如果有經驗、有視野的人不帶起討論,甚至批判群眾對於某種的歷史的理解是有問題的,那麼不但會被群眾反噬,自己也淪為梁文道口中的KOL,重複又重複;對於運動而言更是將進步基礎「越劃越細」。

這樣不是說群眾沒有自省能力,而是「歷史」或「資訊」本身已經極具爭議,知識份子不處理(和群眾一起),忽略的可能是對群眾的道義責任。恰巧這場運動卻因此而得益,例如初期有一種說法指年輕參與者,特別是中學生,沒有經歷過雨傘,不清楚當時的一些論爭,可以更加投入運動。然而一旦深入運動,14年的幽靈又出現,再加上KOL的興風作浪,我們就只會在空洞的批評中徘徊。我想如果知識分子有KOL以外的責任,更應該保持一個批判的距離,介入說清楚吧。

完全否定和批判參與

梁文道在節目裏提到,他不懂得回答朋友指中國利用西方對自由的保障來達到自己的利益。他說「我想了很久的,其實他講的好有道理,我回答不了,這個正正是我一路那麼主張對現實(這也是一個現實來的)以及常識之間、或者理性之間有一個張力。而作為一個寫作評論的人去評論這件事,是永遠在這兩者張力之間來回的,如果你從來沒有感受到這種張力,我甚至乎再嚴苛一點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知識分子,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話,你應該任何時候都能感受到這兩者之間的張力在你身上發生,如果你從來不緊張,你沒有在這上面你沒有試過手足無措不知如何選擇的話,那你是一個很可怕的人來的。」

這種「手足無措不知如何選擇」會不會就是「距離」,就是知識分子,甚至梁文道這種比較抽離的知識分子要站的位置?但這種角色的劃界,是否又限制了不同位置的人的發揮?梁文道說巴士司機可以同時是公共知識分子,「前線」也可以吧?這種「手足無措不知如何選擇」的張力應該是每個人都具備,然後有一種經過相對民主商討的——即使是相對鬆動的——行動原則的前設,而不是事後墮入「後勤/文宣不理解前線vs前線大晒」的情況。沒有這些人、機制、文化,誰又敢說越界不會變成「系統性的螺旋向下墜落」?

鬥爭和說服

鐘耀華說「玩真的」群眾運動/革命來到,「溢出」不可避免,群眾難以控制。這都是可以預見的情況。問題是,根本沒有很多人覺得香港到了這個階段,要不然還有什麼「深/淺」之分呢?在這之前,如何擴大,而不是縮小群眾基礎的這個根本問題,應該可以讓「梁文道問題」值得重複地、積極地講吧。

利申:批判地支持。

——核仔

#夜貓 #梁文道 #溝通 #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