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示威者要私人企業向公眾問責|李峻嶸

之前提過,大型群眾運動往往會改變我們的常識。日前沙田遊行以大型警民衝突落幕,而新城市廣場的管理層和職員在當中的角色,又成為了輿論焦點之一。七月十六日晚,不少市民聚集在新城市廣場要求有關方面交待事件。又一次,我們見到常識被質疑。

新城市廣場是新鴻基的商場。對!它是私人企業!私人企業有甚麼特點呢?就是它只需要向股東交待。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它的運作邏輯多數是追逐利潤。公眾如對私人企業不滿?只能以消費者的角色用腳投票。投訴是可以,但其實私人企業未不一定有「責任」去認真回應。大家看看民間與領匯/領展多年的鬥爭就明白。

警察是如何進入商場的?沒有獨立調查,大概就沒有大家都認可的真相。但當民眾認為私人企業讓警察進入私人地方是有問題時,這就是示威者要求私人企業向公眾問責的體現。大家開始發現,其實私人企業的決定、其所為往往與公眾利益有關。它們不可能因為自己是私人企業又或者因為一個叫「私有產權」的概念,就可以免於受到大眾的民主監督。

近日有一些論者在探討所謂「青年問題」到底是甚麼問題。各論者的用詞不一樣,但似乎都指向一個方向,就是青年追求的是「價值」,不是「經濟」,所以政府如果以為單講「民生」就可紓緩問題,必然是落錯藥方。要完整地回應這樣的分析,就要另寫文章。但這次要求新城市交待,所體現的其實就是價值和經濟的密不可分。私人企業掌握了經濟上的權力,不但影響我們的收入、這個城市的物價,也影響著我們可以在香港進行甚麼活動,是否可以過安全的生活。所以,要讓香港真的宜居,所需要的不但是政府的民主化,也要經濟上的民主化。民主這價值又怎會與經濟不相干?

其實上水的「光復」行動也可能有類似的面向。當地經濟空間愈向跨境旅客或者是水貨經濟靠攏,就會衍生出負面問題。對過去幾年「光復」行動的相關修辭和行動方式,我當然有很多不認同。但其實這些民怨還是與經濟上是否有足夠的民主參與有關。

而這裏所說的經濟民主,並不只規限於政府的既有政策。當然,現時政府在規劃上也有為不同的設施訂下標準。但是否在政府訂下的遊戲規則下,各人就可以隨意逐利呢?當追求利潤帶來負面效應時,怎麼辦呢?在上水設藥房、售化妝品,這樣的行為道德上無問題。但要令社區和城市空間以人為本,所謂自由市場的逐利邏輯,其實要由民主管理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