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指「氣候大屠殺」即將來臨,但實際情況比這還要更糟

作者:David Wallace-Wells
翻譯:YKH
校譯:大王
原文鏈結:http://nymag.com/intelligencer/2018/10/un-says-climate-genocide-coming-but-its-worse-than-that.html
編按:在十月初,聯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發表了一份詳細的報告,指出全球暖化的前境極其嚴峻。簡而言之:(一)在不久的將來全球暖化對對整個地球帶來極大的影響(二)熱浪及其他極端天氣將帶來旱災水災,嚴重影響糧食供應。帶來的不是不方便,而是生存。(三)平均氣溫提升1.5度與2度已是千差萬別,應該盡量向1.5度的目標進發。

全球暖化是大家都熟識的概念,問題是將之說成有多危險。這份將各個研究的統合,在語氣與內容上均比以往顯得嚴峻得多,在西方社會帶來頗大的迴響。但在外國不同公民社會,由環保人仕到科學家以至左翼組組織,在肯定此報告時,均認為問題比這報告還要嚴重得多。香港沒有太多這方面的討論。是次的譯文將詳細講解,所謂的1.5度、2度、3度等等有甚麼具體、令人心悸的影響,也簡述了人類仍有能力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但需要的是各種社會制度與思維的重大改變。

兩年前,在全球擁簇聲中,各國簽訂了巴黎氣候協議--拯救地球的巨型運動似乎浩浩盪盪地展開。但這隨即招來質疑,最受全球暖化威脅地區的人仍感到異常不安:協議目標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度內,對他們而言完全不足夠[1]。馬紹爾群島的代表直截表示,任由全球升温2度,將是一場「大屠殺」[2]。

 

你可能已看過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那份令人震驚的新報告[3],它證明了那位馬紹爾群島的代表並沒有誇大。這份報告比較了升温1.5度和升温2度,影響會差多遠。報告稱,如果升幅超過1.5度,數億人生命將受威脅,而按目前趨勢,我們將最早在2040年就會達致這升幅。屆時,幾乎所有珊瑚礁會死亡;全球各地都將頻繁發生野火和熱浪;旱災、洪水、溫度變化結合起來,將令世界糧食供應極度不穩。報告說,這種苦難規模之大,需要徹底改造世界經濟、農業、文化結構,才可能避免,而人類文明史上從未發生過如此快速的社會結構改革,無先例可循。《紐約時報》指[4],該報告展示了未來數十年間人類「很有可能」面臨氣候災難,Eric Holthaus在《Grist》寫道「文明正處於危機當中」[5]。

 

如果上面描述的情況讓你震驚,就說明你很正常,因為你是應該要感到震驚的──情況真的很可怕。但實際情況比這還要更差,而且差得多。新報告預測的「最壞狀況」實際上已是「最好狀況」,甚至已是樂觀過頭。大屠殺級別的暖化,已是一個無可避免的未來。問題是,它還會再變得有多糟。

 

除非人類之後發明「直接吸碳神器」(但很明顯,目前我們的技術遠未能擴張到這地步,倒不如說這是一種「工業打救世界」的無稽幻想),我們已不可能將暖化控制在2度內──即那個新報告稱為「氣候災難」的水平。以現時我們的軌跡,地球將在本世紀末升溫4度。IPCC正確指出了2度升幅標誌著氣候災難來臨。4度升幅更壞一倍,而目前我們正一頭栽進去那雙倍惡劣的氣候地獄,我們當然要不惜一切阻止那樣的未來。但是,這份報告的真正意義並不是說明「氣候變化比你想像中壞得多」,因為其實氣候學術圈早就認知這情況了。它真正的意思是:「聯合國也認同你為此驚惶失措了。」

 

一年前,我發表了一篇雜誌封面故事[6],探討氣候變化的最壞狀況,當時很多科學家對這類製造恐慌的敘事方式感到厭惡。他們認為,過份聚焦於各種恐怖的可能性,會令公眾覺得太誇張、被蓄意恐嚇,反會破壞公眾參與[7,效果有如發表「全球暖化不存在」的評論。最近一年,氣候研究學界發現到一些極可怕的發展:北極湖泊[8]和永久凍土[9]釋出的甲烷超出預期;今年夏天,前所未見的熱浪、北極野火、颶風席捲了兩個主要海洋[10]。但總的來說,共識是一致的:我們正走向4度升溫,比大多科學家認為可接受的界線高一倍。超越了這條界線,數億人將會面臨氣候災難,將無可避免會動搖社會和政治結構的某些部份份,至少一定程度地改變人類文明。IPCC這份報告發表後,唯一的改變是,科學家們終於向人類全體按下警報。

 

因為這些數字實在很小,我們傾向輕視1度和2度、2度和4度的差異。人類的經驗和記憶裡,缺乏一個好比喻讓我們瞭解這些門檻。但地球變暖的溫度,就如世界大戰或癌症復發一樣,你是連一丁點都不希望看到的。

 

上升2度時,冰蓋融化會超越崩塌的臨界點,本世紀內就會有幾十個主要城市氾濫。這程度的變暖估計會令全球人均GDP下跌13%。四億人將受水源短缺困擾,即使在北緯地區,熱浪也會在每年夏天奪去數千人性命。赤道地帶的狀況則更差。在印度,許多城市有幾百萬人口,那裡將熱得無法居住,而且會有32倍數量的極端熱浪,每次持續時間長達5倍,93倍的人數將牽涉其中。這是上升2度的結果--實際上,這已是我們的最佳情況。

 

上升3度時,歐洲南部會陷入永久早災。中美洲的旱災會平均持續19個月,加勒比地區則持續21個月。非洲北部則躍升到60個月,即5年。在地中海,每年被野火燒毀的地區會增倍,在美國則是6倍。海平面上升會吞噬從邁阿密海灘到雅加達的城市。除此以外,河水氾濫造成的損害會在孟加拉增加30倍,印度增加20倍,英國甚至會增加60倍。這只是上升3度的結果──但即使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兌現他們對巴黎氣候協議的承諾,我們的處境仍會比這更差,更不用說,他們都沒有兌現。對我來說,除非戲劇性地出現幻想般的神奇科技發展為我們離奇解圍,這將是符合理估算下,我們所能期待最正面、積極的結果了。

 

上升4度時,單是在拉丁美洲,每年會有800萬宗登革熱病例。全球糧食產量最多會下跌50%,產生年度或近乎年度的糧食危機。全球經濟體較氣候未變化前縮減30%以上。我們至少會見到比今天多一半的衝突與戰爭,甚至還會更多。記住,根據目前的軌跡,這一切數字還會變得更高。固然,我們可以考慮其他讓我們短期內扭轉升勢的因素,例如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正急劇下降、全球對逐步淘汰媒碳的共識正在增大。但我們還是得記住,在你聽到所有關於綠色革命、太陽能價格的一切的同時,全球碳排放仍然在增長中。

 

上述一切都不算新聞,大部份數據來自這份簡單直截的清單[11]。事實上,IPCC報告內說的一切,對於科學界、關注氣候的社會行動者、或是任何一個緊密關注近幾年全球暖化研究的人來說,只屬舊聞。IPCC所做的並不是引入新發現或新觀點,而是將現存各個知名但雜亂的科學研究結集,凝聚共識,將這一階段絕對真確無誤的知識交予各國的決策者。自從這個小組在1988年召開以來,它一直被批評過於保守--它集結了一群性格上過份謹慎的科學家,這一大群科學家要全體同意某種觀點和預測,才以IPCC的名義發報告(而且,可能他們都希望,提出的建議要夠「務實」,令決策者覺得可行)。這個小組在維基百科的頁面上,就有兩個分項寫著「過時的報告」和「IPCC報告的保守特質」[12]。

 

所以,當保守IPCC的這份報告不再忌諱使用警醒的語調,值得注意的重點,不是氣候變化有什麼新消息,而是科學界終於拋棄了過往的謹慎,願意直述他們多年研究的實質含意。

 

值得慶幸的是,他們還提出一些實際建議:徵收高碳稅,而且要比目前正在使用的或正被考慮的稅率高出很多倍--到2030年為止,每噸二氣化碳的排放徵收$5000,及至2100年每噸收取$27000。目前,42個主要經濟體的平均碳價格只有每噸$8[13]。最新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William Nordhaus,因設計氣候變化的經濟研究而成名。他提倡每噸$40的碳稅,這會將暖化控制在約3.5度[14],他認為這是最適級別。

 

但碳稅充其量只是引發行動的火花,不能是行動本身。而我們所需的行動,要以一個大部份人從未想像過的規模和速度進行,IPCC報告稱這些行動的動員和規模需要是前所未見的。其他社會行動者則認為,縱觀人類歷史長河,我們有一先例可循,就是美國為二戰做準備的模型,及其全球動員的幅度。全世界的敵對陣營、民族主義政府、逐利的工業,需要視暖化為生存威脅,因共同追求一個穩定和舒適的氣候而組織起來。

 

這的確說得對,而且二戰動員的比喻毫不誇張。要避免災難級別的暖化,我們需要徹底重建這個世界的能源基建、全面改造農業實踐和飲食習慣,消除農業的碳排放、一系列的文化轉變,全方位改革我們的生活方式。至少,我們這些生活在富裕西方國家的人必須這樣做。而我們要在二、三十年內,完成這些改革。扯一個遠點的例子做對比,想像一下這有多難:紐約市的第二大道線(Second Avenue subway)建造工程,在最後階段要擴展三個站,單是此舉已耗時12年。整個工程由破土開始,一共用了45年。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徹底玩完了。將暖化抑制在4度內總好過超出它,若保持在3度內就更加好,越接近2度則算是奇蹟般的好。因為全球暖化不是一個「有」或「無」的問題,不是等到某個特定的溫度水平才開始全面發揮威力;只要我們繼續排放溫室氣體,隨著時間推移,情況就會變得越來越差[15]。排放還要延續多久,取決於我們。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政治領域的決定,所以IPCC報告引起的這類公眾焦慮將會構成有效的施壓,改變政策。

 

我也提到過一些遙不可及的選擇,例如「碳捕獲」(carbon capture)和「地球太陽能工程」(solar geoengineering),但它們在目前仍是遠遠不可行[16],而且理論上都有駭人的缺點[17]。但即使這些技術在未來幾年突然變得更便宜更有效,也需要在全球範圍建造它們,整個地球要偏佈一個個用來吸碳的種植園,才能發揮效用球。興建它們會花費很長的時間,換句話說,即使它們真的有效,我們也沒剩多少時間來採取行動。

 

幾星期前,IPCC報告發表後,我跟一個知名氣候科學家吃午餐。他曾參與過IPCC的工作,也花了很多功夫做地區倡議。我問他,是否認為我們最終要在紐約建造一道海堤或防波堤,來保護這個城市,免受海平面上升和氾濫侵襲。他回答說:絕對需要,即使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保護曼哈頓。但這類基建需要耗時幾十年,通常是約30年。他說,即使我們從今天開始建造,我們也不能及時建成,拯救不了霍華德海灘、南皇后區和布魯克林的其他部份。在不久的將來,紐約就需要作出相應調整:例如,停止在易被浸的地區造新基建;放棄下水道維修之類的日常維護;並向當地居民表明,他們死後,將無法把家園留給孩子。當然,保護紐約的海堤只會環繞紐約港的海峽,整個長島都要被放棄。

 

這只不過是考慮來自海平面上升的威脅,而且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大都市區所能做的對應措施。整個世界要大得多,氣候變化的威脅也大得多,而且它非常快。自從戈爾出版第一本關於氣候變化的書,這25年來,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碳已又增加一倍。IPCC似乎出現了戲劇性轉變,但有更多同樣出乎預料的言論將會陸續出現。只要我們繼續浪費僅餘的時間,消息只會變得越來越糟。

 

[1]https://psmag.com/environment/the-climate-change-debate-is-about-rising-temperatures

 

[2]http://www.climatechangenews.com/2015/10/05/climate-change-migration-is-genocide-says-marshall-islands-minister/

 

[3]http://report.ipcc.ch/sr15/pdf/sr15_spm_final.pdf

 

[4]https://www.nytimes.com/2018/10/07/climate/ipcc-climate-report-2040.html

 

[5]https://grist.org/article/scientists-calmly-explain-that-civilization-is-at-stake-if-we-dont-act-now/

 

[6]http://nymag.com/intelligencer/2017/07/climate-change-earth-too-hot-for-humans.html?gtm=top&gtm=bottom

 

[7]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doomsday-scenarios-are-as-harmful-as-climate-change-denial/2017/07/12/880ed002-6714-11e7-a1d7-9a32c91c6f40_story.html?noredirect=on&utm_term=.431e934d84be

 

[8]https://www.newsweek.com/arctic-permafrost-lakes-bubbling-methane-nasa-1119624

 

[9]https://www.hcn.org/issues/50.3/an-unfrozen-north

 

[10]http://nymag.com/intelligencer/2018/07/climate-change-wildfires-heatwave-media-old-news-end-of-the-world.html?gtm=top&gtm=bottom

 

[11]https://interactive.carbonbrief.org/impacts-climate-change-one-point-five-degrees-two-degrees/

 

[12]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governmental_Panel_on_Climate_Change

 

[13]http://www.oecd.org/environment/few-countries-are-pricing-carbon-high-enough-to-meet-climate-targets.htm

[14]http://www.pnas.org/content/114/7/1518

 

[15]http://nymag.com/intelligencer/2017/10/why-this-isnt-the-new-normal-for-climate-change.html?gtm=bottom&gtm=top

 

[16]http://nymag.com/intelligencer/2018/03/the-paris-climate-accords-are-starting-to-look-like-fantasy.html?gtm=top&gtm=top

[17]http://nymag.com/intelligencer/2018/08/solar-geoengineering-climate-change.html?gtm=top&gtm=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