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革命,結束了一場可怕的戰爭

作者:Niklas Albin Svensson
翻譯:Henry Chan
校譯:大王
原文鏈結:https://www.marxist.com/german-revolution-ends-horror-of-war.htm

命如草芥的亡者,誰為你唱一曲挽歌!

惟有那火炮憤懣的轟隆

惟有那長槍斷續的哀鳴

把不及傾吐的遺囑散播

(維爾浮萊德·歐文,致年輕的亡者)

What passing-bells for those who die as cattle?

Only the monstrous anger of the guns.

Only the stuttering rifles’ rapid rattle

Can patter out their hasty orisons.

(Wilfred Owen, Anthem for Doomed Youth)

1918111111時,西線的停火協議正式生效。俄國革命勝利的一年後,德國的無產階級也出現在世界歷史的大舞台上,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緊接著,奧匈帝國亦土崩瓦解。

本主義在二十世紀初,陷入了一個困局:歐洲所有大國的政局,對外被帝國主義者的互相衝突牽著鼻子走,對內則要面對階級鬥爭。1905年的俄國革命,不單動搖了沙皇的政權,同時激發了德國和法國的罷工浪潮,瓦解了先前看似和平的國內氣氛。雖然190709年的經濟停滯,使工人運動暫時退卻,但在1910年德國工人又再一次動員起來,而英國工人也隨之在1912年發動大罷工。英德兩國的罷工,各自都有足足一百萬工人參與,達到戰前的最高峰。

不過,須知道這一系列的鬥爭,並不單是基於經濟原因:數以萬計的工人曾經發起反對戰爭的示威。在普魯士,爭取普選1的呼聲越鬧越大,以致在1910年,連名義上是馬克思主義的德國社會民主黨,都被迫收緊會藉,以保領導層不會被滲透。由此可見,這個時代激進的人民是股何其具威脅的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工人階級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強權之間的衝突。它中斷了這一波激進化浪潮。罷工的數字在191416年大幅下跌,全歐洲的氣氛都陷入一片黑暗。社會主義國際(又稱第二國際)的領導人紛紛向資產階級屈服,竟然投票支持戰爭,只有俄羅斯和塞爾維亞的成員例外。另一方面,反戰的社會主義者召開的齊美爾瓦爾德會議 (Zimmerwald Conference),1915年在瑞士舉行,卻有如笑話一般,參與者少得用兩輛馬車已可載滿。

戰爭的爆發,導致了一陣短暫的國家沙文主義2浪潮,但隨著壕溝戰的恐怖逐漸呈現人前,這波愛國情緒氛圍很快退卻。起初,大部份工人階級對於這場戰事主要是感到驚惶。然而到了1916年,當事實能被認清,憤怒也就取代了先前的失措,強烈的反戰情緒開始醖釀。

德國社會民主黨中的左派斯巴達克同盟,不斷在工廠內鼓動反戰情緒,成功組織一萬名工人在5月起來反對戰爭。當斯巴達克同盟的領導者李卜克內西因而被捕,更激發五萬名工人罷工抗議。在11月,法蘭克福也有三萬名工人發起示威。情況顯然已經逆轉。

1917年,罷工和工人大動員在歐洲各地都爆發起來。德國、法國和英國,都在這一年經歷了極強烈的罷工潮。工人階級已經受夠了這場戰爭帶來的禍害:通脹不斷加劇、糧食需要配給。因飢荒引發的暴動非常頻繁,德國是受戰爭影響最大的一個國家,糧食配給跌至每日1,100卡路里(儘管德國戰爭計劃委員會建議的是3,000卡路里)。戰爭在東西線都陷入膠著,人民怒不可遏。

受夠了戰爭

歐洲的工人都受夠了這場戰爭。4月,柏林和萊比錫有二十萬工人罷工。12月,巴黎亦有二十五萬工人罷工。1918年,英國更有一百萬工人罷工。在奧匈帝國,1月的全國大罷工動員了七十萬人,次月半數的艦隊發動兵變。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政權被迫簽訂極其苛刻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Treaty of Brest-Litovsk) 3,德國工人為其聲援,一百萬工人憤而放下生產工具。此時全歐洲都陷入一片火海。

軍隊的士氣,在這「大後方戰線」崩潰之下,跌落低點,士兵已經失去戰意。從家鄉寄來的信件,雖然已經經過嚴格的審查,仍然無可避免地滲出德國國內慘況的消息。德軍的領導層,在極為絕望之下,不惜放手一搏。

1918年夏天,從東面戰線調來的援軍終於到達,德軍司令部祈求在美國的援軍到達前,能夠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結果,這反倒成為對自己的致命一擊。本來軍紀仍尚可接受的德國軍隊,完全崩潰,更爆發了大規模的逃兵潮。據估計,多達一百萬士兵決定放棄這場戰爭,調頭回家。

最高司令部越來越絕望,德國的大洋艦隊,自1916年已經被擱置在港口內——面對英國的海上霸權,這是十分合理的決定——卻在1028日被命令出海迎敵。水手們堅拒出航,更在113日,一下子佔領了整個城市,建立起自己的議會。漢堡、不來梅和呂貝克三個城市的工人和士兵在6日加入抗爭,德累斯頓、萊比錫、開姆尼茨、馬格德堡、不倫瑞克、法蘭克福、科隆、斯圖加特和紐倫堡都在之後兩日起來響應。

119日,連首都柏林都受起義的士兵和工人所控制,他們甚至在德軍司令部的總部建立議會!10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議會的聯席會議,委任了不同派別的社會民主主義者為人民政委,成立新政府,標誌著德國革命的開端。

德軍的領導層,現在唯有乞求同盟國的憐憫。他們最後的賭博都已經失敗,面對原本拒絕的無條件停火協議,現在也只好點頭同意。不過,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蒙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都必須應付國內的麻煩,沒有可能放他們一馬。同盟國繼續海上封鎖,以求對德國新政府取得更大籌碼,施加各樣苛刻的要求。

對革命的恐懼

德國最高司令部陷入極度恐慌的同時,敵國英國和法國卻亦不見得就能完全掌控局面。各種各樣違抗軍令的報告,已經在英法的指揮官那處越堆越高。

同盟國當時的策略,就是要將德國民眾迫到飢荒的邊緣。在戰前,德國有兩成糧食依靠外地進口,加上政府無能、戰事補給,令國內生產也在戰時大跌,結果讓德國人民跌入非常嚴峻的處境。英法軍隊司令和政客意欲將德國人民趕入絶路,實際上是要挑戰英法兩國的前線士兵,會否願意眼睜睜看著德國的兄弟姊妹捱餓,對於這種殘忍還能忍耐多久。

德國的黃金儲備

同盟國的領導人,都在覬覦著德國的黃金儲備和資本。如果德國被允許進口,就無可避免會動用黃金儲備,也就會令德國無能力支付巨額的戰敗賠款。法國就尤其熱衷於讓黃金儲備全部交到同盟國手中,所以堅決反對放鬆封鎖。

根據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十年後的回憶,話說在談判期間,勞合·喬治憤怒得站起來罵法國的經濟大臣高路斯,說如果克里蒙梭再不阻止這人,「高路斯就會與列寧和托洛茨基齊名,成為在歐洲散佈布爾什維克主義的主要人物。」據凱恩斯的說法,勞合·喬治認為「只要德國能維持社會秩序,就能把同盟國和革命的浪潮分隔開來。假如這個分水嶺都淪陷,恐怕法國也不能倖免,但他最擔心還是自己的祖國。」

英法兩國的資產階級之中最有遠見的人,已經察覺到俄國革命所帶來的危機。現在德國已經受到威脅,如果再不出手阻止,革命將會一直擴散到法國和英國。但同一時間,英法兩國政府都因為戰事而債台高築,也就不敢胡亂把戰後重建的負擔轉嫁到自己的工人階級之上。

1917年,俄國的無產者把他們的事蹟刻在歷史書之上,成為第一次成功的工人革命,而在191811月,德國的無產階級亦跟隨著他們的腳步。西歐的資產階級,儘管極力嘗試阻止其影響擴展到法國和英國,然而卻對具體的方法有著很大分歧。最終,他們嘗試穩定德國政局,解除封鎖。不過,德國革命沒有就此結束,而且更持續了六年。

  1. 普魯士王國在1848年至1918年實施三級選舉制度,選民依所繳稅項分為三個階級,繳稅最多的編入第一階級、最少的為第三級,每個階級總稅收相等。每個階級的選民分別選出三份之一的選舉人,選舉人再選出國會代表。然而由於第一階級只佔4.7%人口,第三級卻高達82.6%,也就是說富人的票是窮人的17.5倍。
  2. 沙文主義指極端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愛國主義(因此也是一種民族主義)。
  3. 1918年3月3日,俄羅斯布爾什維克政府與德國及其盟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Treaty of Brest-Litovsk),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需要賠款60億馬克,及割讓兩成半的國土,佔國家四成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