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問題(2018/10/15)

我們有沒有可能不只反對,而是提出「一萬億怎麼花更好」的替代方案?這是最好的財政辯論機會。政府自己帶頭招認,其實香港政府有超大一筆錢可以花, 亦有能力發債籌款,我們本應打蛇隨棍上──保守派那種花多一點錢給福利N年後庫房就會爆煲的觀點,可以收工了。可惜,我們手頭冇貨(除了全民退保),白白錯失了時機。

 

反對一萬億大白象的人很多。大家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想︰「假如這一萬億放到其他地方,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醫療、教育……」但是,我們左翼沒有比這個模糊想像走前多少。於是,我們沒法把民眾的即時反應,匯向左翼的思考方向。但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我們各自團體跟進的議題不少,難道不能結集成基本的財政提綱嗎?回購港鐵領展,免除大學學費,提供安老托兒等等服務,我們絕對有辦法算出初步的數字。

 

目前輿論流於「填海會花光庫房」,繼而「政府只是想俾地方新移民住」、「中共想借大白象工程吸哂香港啲錢」……一個本土派的理解框架。固然,我們須指出填海與新移民無關。但這類想法背後的慣性及情緒,是難以消解的。更有效的方法,是提出有力的替代框架。正如上次英國大選,左轉的工黨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的鮮明綱領「覆蓋」了身份政治的agenda。民調發現工黨支持者較不重視移民和脫歐等議題。工黨新的支持者數量大增,不少來自極右政黨流失的票。如果說他們全都不再racist就想太美了,但他們暫且同意了左翼綱領比身份政治更重要。

 

我們需要有更紮實的公共財政知識,大膽與周詳兼備的政策方案,以及令這些想法打動人心的傳播及組織能力。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用「自己的節奏」,去接政府未來打出來的球。共勉之。

Tony

___

事源早兩日樓下保安問起我,年輕人手長腳長,為何要搞事呢?若非政府太民主,要尊重各界聲音,早就應該一錘定音,一次過收回所有土地,起樓起屋。

 

這令我想起部份人話明日大嶼計劃「蠢」、「政府無能」、「林鄭發癲」,等等。其實這些「搞事的人」和「反搞事」的保安都對政府有種同樣的假設,which is a trap。

 

這種用字背後的假設是:

1)政府應該是解決社會問題,例如劏房問題

2)填海無助解決社會問題,反製造更多問題。

3)政府無力解決,因此「無能」、「蠢」、「太民主」。

 

我覺得,「政府應解決社會問題」合理亦平常,但不合乎現實。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政府,從來就不是解決「我們」的社會問題。

 

資本家對政府的影響力(看看政府官員辭職去了哪家企業做?),從來都比我們一般人來得大。如果資本家不是對政府那麼有影響力,那他們一定是在操縱政府。政府是要符合資本家的利益去行事,還是會為一般人謀福利呢?相信這點不用解釋。

 

所以,林鄭政府不是無能,相反可能幾有能──林鄭一路以來在公務員系統中過關斬將,蠢極有限。

 

同理,填海一定合理的──不過是合資產階級的理。

 

分析人工島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文章有很多,在此不贅。重點是,政府考慮人工島的原則,必定首先是怎樣才會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至於人工島起屋,還是發展創意產業,吸引投資者呢?2030才開答案,關鍵還是如何賺大錢。至於海豚,嗯,你有冇錢呢?

 

當我回應那保安員時,我沒有意覺到以上的種種,而是忙於去講香港其實有好多地,用不著收地和填海,陷於技術細節的泥沼,沒完沒了。其實,早就應該一句殺過去,「你以為政府真心想起樓比我地架咩?」。

 

上面的話或有點廢話,對夜貓的讀者尤甚。不過,我覺得政治立場乃至世界觀,其實是鑲嵌在這些語言的暗角之中。政策的討論固然重要,但在細節中挖鬆他人對世界的前設,也是對決的戰場。

阿福

不談一萬億人工島了。有機會另文討論吧——這不是六七百字的問題。

 

近七八年我都有強迫自己從頭至尾看完整份施政報告的施政綱領。有些年度會仔細一點,有時則是瀏覽便算,但總而言之我要go through每一個item一次。還不要說,有時真係悶撚到嘔。

 

這種堅持背後的原因其實挺簡單,因為這是我們唯一可以直接看到統治階級視角的機會。尤其是在宏觀經濟規劃上。例如今年的重點明顯就是一帶一路,大灣區的攻略,然後好好把握機遇,定好香港的位置,很多的行業都圍著這個調子,政策上也是如何faciliate整套計劃。一方面你可以確切看到資本不能憑空發展,而需要各種的input以及協調,這些都是由政府扮演的角色——由稅務優惠,去到人材培訓、語言(一帶一路的所有業務都需要這方面的問題)、基建等等。亦是由這些例子,我們可以重溫一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洞見——政府作為資產階級的協調者和共謀。

 

如果說這些都有點顯而易見,那其實施政報告每年都會有很多點提及金融、物流(如航運)等政策。這些問題在政治上看似沒有爭議性,但其實從來都是香港資本的大戶。沒有爭議性,是因為我們泛民以至本土派在意識形態上都是比較經濟白癡,而我們左翼完全沒有力量去作一個通盤的考量。實際上,這些都是香港賺最多錢的部份,這些都是我們的財富,而全部都到了資本的口袋裡。

 

無論如何,這些年間,我想到了一個方法去讓我覺得施政報告有趣些。想像你自己有些錢,不要太多,例如十個億左右。然後要投資,要看看怎樣去賺更多錢。這樣去看施政報告,你會發現挺有意思。你會不斷去想整個經濟環境,或甚麼行業你可以扔錢進去,或是甚麼行業的股票值得你大手買入。這樣整份施政報告會make sense好多。

C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