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貓 Q AND A:如何令足球不再/減少商業化?

高俊賢:打擊中介;平分收入

(作者簡介:體嘢SportsYeah總總輯。平生別無所好,惟獨會落力反一線英。)

要趕絕商業化足球是沒有可能的,難度甚至和推翻資本主義差不多。商業化足球在今天帶來的毛病,依我看有兩點最嚴重:一、第三世界的足球人口販賣問題;二、西歐球會層面貧富懸殊加劇。

要針對第一項問題,首先從打擊中介公司開始。在西歐,有許多不受國際足協或官方足總組織認可的不法分子,以經理人之名誘使非洲、拉美球員前來發展,卻在收取中介費之後把他們丟棄在當地。當西歐世界吸納外來移民、狀大足球發展,甚至連法、比兩國都在世界盃取得成功,我們切不可忘記北非、西非甚或南美等地,仍充斥這種剝削行為,這是法、比足球輝煌背後的陰影。

另一項問題是貧富懸殊。自歐洲球會盃賽由三項減至兩項後,歐聯地位被拔高,而且球會從電視轉播收中入獲得的分成極不公平。要不確保中小國家的代表球會參賽名額固定下來,要不讓轉播收入平均分配,才使四大聯賽以外的球會大放異采的日子重新歸來。

但說到底,這一切都只是改良方案。而歐洲足協和國際足協有沒有魄力去完成,我是很懷疑的。我還是在設想,人類文明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一日,足球運動的picture是甚麼……

阿聰:Without Fans Football is Not Worth a Penny

(作者簡介:誤入歧途的可憐阿仙奴球迷,以致被逼靠撰寫農場式足球文章謀生,閒時沉迷FM帶弱隊)

足球商業化無疑有其好處(身處香港卻嫌港超不夠商業化),但現今投入到足球上的資金,部分已與足球本身割裂,例如小弟愛隊阿仙奴在高安基掌控下,競技成績只屬工具,利潤才是目的,前任領隊雲加屹立22年原因之一,是球會在他治下成為優質「藍籌股」及「收息」之選。

足球商業化不可解,唯有從「如何令商業化不危及足球本身」下手。足球作為競技運動,追求成績固然是「核心價值」,同時亦不應忘記 “football without fans is nothing” 的道理,即使在足球全球商業化的時代,一間球會最大的資本始終是群眾基礎。足球引人入勝之處在激情,球員不可能在安靜的圖書館中感受和帶動比賽的激情,所以足球之本還是走入球場的球迷,以及球會與所在社區的連結。

港人熟悉的英超,是豪門為電視轉播收益自組成立,不受英格蘭聯賽會直接管轄,而是成立了英超有限公司,由20間成員球會的代表決策,聯賽會只得到否決權,這間有限公司竟能派隊參加歐聯,絕對是新自由主義下誕生的怪物。2016-19年的三季英超轉播合約,由《Sky Sports》及《BT Sport》以合共51.36億英鎊投得,對比1992-97年的第一份五年合約僅1.91億鎊,增長近45倍。

不過在球會收入越來越豐厚之際,英超門票價錢之高卻是惡名昭彰。最經典一幕,莫過於阿仙奴於歐聯慘敗予拜仁慕尼黑後,有球迷舉起橫額,寫著 “Arsenal season ticket £1450; Bayern Munich season ticket £350; Arsenal 2-10 Bayern Munich” 。在倫敦看「垃圾波」的價錢,竟超過拜仁四倍!足球商業化,取於足球卻沒有回饋足球,正如抗議的球迷所寫 “£64 a ticket, but without fans football is not worth a penny!” 。

解決方法,既然是「狂想」,個人認為國際足協應規定,球會門票最高價格不得超過所在地月入中位數 1% 及須由聯賽會直接管轄,否則不得參與歐聯之類的洲級賽事(歐聯亦是英超球會重要收入來源)。 上述那場阿仙奴對拜仁慕尼黑門票價值 £64 ,約是倫敦月入中位數 2.2% 。對比拜仁歐聯主場正價門票最低只需€30,約只是慕尼黑月入中位數 0.6% ,聯賽門票更只需 €15 !門票收益相對於電視轉播收益根本微不足道,球會在暴利之下應回饋社區,更進一步,若英超回歸聯賽會管轄,使更多利潤分配到基層青訓、教練培訓、社區足球等方面,這樣取自足球的利潤才能回到足球之本。

阿瑋:把球會國有化吧!

(作者簡介:獌聯球迷、荷蘭橙,最自豪的事蹟是在FM使用燕豪芬兩奪歐聯。現任職於勞工團體,閒時都會踢吓波。)

別以為這是天方夜譚,我們會要求政府回購領展、地鐵,最近的法國鐵路工人也挺身反對私有化,事實上,在不少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反私有化的運動正處於上升的勢頭。至於足球,無數球迷公餘時間的主要娛樂,又為什麼不能收歸國有呢?

OK,我明,國有化都唔係大晒,一日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進行國有化,即使是國有企業也難逃利潤最大化的壓力。那怕是當年蘇聯的國有企業,在國外資本主義世界先進的生產力圍攻下,也要面對追趕產量的困境。但這是否代表國有企業就比私人企業差勁呢?當年的國有企業,不論是員工的住屋、疾病、工傷、子女教育,都是由國家承擔,哪像現在歐美國家,連讀大學也得先借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呢。再者,如同阿嶸所講,這只是證明了「一國社會主義」行不通。要把球會國有化,就不能只停留在個別球會,還要不斷擴張。

別忘記了,在現時利潤行頭的營運模式當中,受害的不單是球迷。球場內的清潔工、售票員、紀念品店的售貨員,以至遠在南美及東南亞生產球衣的勞工,每天面對的煎熬更是難受。而把球會收歸國有,就很有可能是解決他們燃眉之急的方法。國有化雖然不是能治百病的靈丹妙樂,但肯定是抵抗資本家獨裁的途徑之一。

李峻嶸:全球都搞「50+1」

(作者簡介:球迷,在國際賽上鍾愛巴西,不時自稱左翼,業餘球員的顛峰期則多任右後衛,專對付對方的左翼)

簡單一句,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要足球完全不商業/商品化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減少商業化的程度,那就應該在全歐洲以至全球範圍實施德國的「50+1」制度。所謂「50+1」制度,即是球會在一般情況下不能容許商業投資者擁有超過49%的股權。這樣球迷或者球會成員就可以繼續擁有決策權。德甲的門票遠較英超便宜,而且場內氣氛超好,很可能就是與這規定有關。

我之所以提出要將它變成一套全球都要遵守的制度,是因為足球的邏輯其實就在告訴我們,「一國社會主義」基本上是不可行的。「50+1」制度的弊處,就是德國球隊無法用盡自己的商業潛力來與英超球隊和西甲兩大班霸競爭。這也是為何一些德國足球界人士希望放寬相關規的的原因。而現況其實亦是反映,當國與國的競爭是客觀存在的,當一個地方做出一些改良(即較著重平等,不鼓勵利潤)措施時,資本就會選擇那些對它們較多優惠的國家和地區。長此下去,德國球會就不能爭得好球員,球隊的戰力也會下降。近年拜仁慕尼黑和多蒙特還有時可以在歐冠有出色表現,背後很可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德國經濟是歐盟一體化的最大贏家。問問希臘的普羅百姓,就可能會知道德國的繁華,或多或少就是建立在他們的痛苦之中。所以當我們有時羡慕為甚麼西方一些國家可以搞福利國、勞工保障那麼多完善時,也別忘了他們能有這樣的制度,也極可能與這些國家本身與亞非拉地區的不平等關係相關。

所以,要約制商業化的力量,不得靠一個國家的足總或者足協去做。要靠的,就要全球,或者起碼是足球的中心地區歐洲去做才有把握做得到:球會不遵守「50+1」就不得參加大賽!當然,肯定會有像萊比錫紅牛那樣走法律罅的情況發生,但這正是為何沒有整體的政經變革,足球就一定被商業利益「騎劫」的最佳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