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瘋狂利潤與剝削的集合體(一)|製作:何宇霆

國家願意扔錢落世界盃,養肥投資者與資本的利益,都不願意花錢在基礎市民福利與建設

每年的世界盃,舉辦國都要投放大量資金以用作世界盃相關建設,建造大量的交通配套以方便從四方八面而來的遊客、興建不同的場館以應付緊密的賽程。從過往世界盃的經驗之中都能看見許多建設在世界盃過後都不再有用,一方面沒有人使用,另一方面是無法維持場館的收支平衡。有些地方更有聲音認為將場館拆卸會是最好的方法,以節省公共開支。

到底舉辦一次世界盃的開支有多大?倘若將資金投放於基礎福利與建設上又可以做到多少?舉辦世界盃與其他大型體育盛事會提升當地的生活水平嗎?

世界盃的開支,主要用於世界盃相關建設,例如球場、機場、鐵路⋯⋯但那些建設在世界盃之後都遠遠不能發揮其用處,甚至虧損。

以球場為例,許多為世界盃而興建的球場在世界盃過後使用率極低,同時還要應付龐大的維修和保養開支,因而錄得長期虧損。

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開支就達40億美元,大部分開支都用作興建或改建球場作世界盃比賽之用。當中為世界盃而重建的南非開普敦球場(Cape Town Stadium),在世界盃完結過後依然長期虧蝕。加上球場使用率遠低於其設計,當地群眾有不少聲音要求拆除球場以節省其龐大的維修和保養開支。

2014年主辦國巴西就投放了接近140億美元於世界盃之中。140億在巴西的公共開支之下絕非一個小數目,假若將舉辦世界盃的140億轉換成巴西的日常開支,舉辦一次世界盃就等於他們一年73.6%的醫療開支或是37.2%的教育開支。

巴西的公共醫療系統,尤其是基層的醫療系統相當不足。在教育上就更是強差人,25-34歲的市民,只有57%是高中畢業。

140億在投放於舉辦世界盃之下,基層的生活狀況並未有得以改善。另外還要應付場館的開支。2014年世界盃過後,巴西接連要舉辦2016年的夏季奧運會,造價9億美元的巴西利亞國家體育場(Estádio Nacional Mané Garrincha)在世界盃過後不能自負盈虧,原因正是場館本身需要資金維持著維修和保養開支(例如保養合乎國際比賽標準的草坪)。在場館錄得虧蝕之下,2015年巴西政府將場館出租,將價值9億的場館用作停泊巴士的停車場。

正在進行的俄羅斯世界盃,就坐擁全球造價最貴的場館——聖彼得堡體育場 (Krestovsky Stadium),價值15億美元。此外,俄羅斯世界盃更是到目前為止開支最多的一屆,估計達150億美元。

舉辦世界盃與其他大型體育盛事會提升當地的生活水平嗎?

有一種說法,花錢在這類大型盛事,其「倍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可以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但從過往的日韓、南非,以至巴西的經驗,與學界的共識,都認為花錢在基礎福利更為合理公平。事實上,如果滴漏效應(Trickle-down effect),即對富人/企業減稅,增加他們的收入最後可改善經濟整體,以至貧苦大眾的福址是騙人的鬼話,那這「倍數效應」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