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咁樣睇:突尼西亞、巴拿馬篇】

【世界盃咁樣睇:突尼西亞、巴拿馬篇】

今日為大家介紹G組兩支冷門球隊。

七年半前,不滿貧窮和高失業率的突尼西亞人民上街抗爭,觸發阿拉伯之春。後來突尼西亞成為阿拉伯之春中唯一一個成功轉型有民主政制的國家。但今年年初,當年曾上街抗議的突尼西亞球迷又再上街反政府,到底是甚麼原因?原來民主化後的突尼西亞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影響,實施對窮人不利的財稅政策(如削減福利和價格補貼)。事實上,過三十年,IMF在世界各地主張的財稅政制大多都要求政府減少規範市場或介入經濟活動,但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因此能走出經濟困境,甚至令民生更加困苦。例如東歐的前社會主義國家在九十年代就紛紛追隨IMF大搞私有化、市場化的政策,最後大部分東歐國家的民生和經濟水平都沒有起色。近年IMF亦聯同歐洲委員會和歐洲中央銀行藉借款予希臘之機要求希臘政府削減社會福利,結果希臘工人屢次罷工抗爭。突尼西亞的經驗,只不過是IMF多年的劣績上再添一筆。

足球不是巴拿馬流行的運動。其中一個因素,是巴拿馬在上世紀初獨立後長時期都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所以美國人的棒球得以在巴拿馬落地生根。1989年,美國更曾入侵巴拿馬推翻獨裁者諾列加的統治。值得留意的是,諾列加在與美國鬧翻前,本是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1999年最後一天,美國始將巴拿馬運河區的管治區完全交還巴拿馬。而今次巴拿馬神奇出線,亦間接令美國自1986年後首度無法參加世界盃決賽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