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政府唔搞投資喺改善民生,就要主張全民派錢?| 李峻嶸

先旨聲明,全民派錢的方案,其實比不少政策都好。例如與其將盈餘放在未來基金,與其退利得稅、免差餉(這兩項政策的主要受惠者是商家和業主),全民派錢確實是較進步的措施。我無法接受的,是那些大意為「既然政府都不會搞長遠改善民生的措施,倒不如派錢」的說法。

這種說法起碼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近年是否真的沒有長遠對改善民生有利的措施呢?不是!「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即將易名為在職家庭津貼)、長者生活津貼算不算有利民生呢?當然,以上三項政策,還是有很多缺陷。但如果以為過往民間組織以至政黨的爭取完全是食白果,那顯然與事實不乎。如沒有幼教界的長期爭取,是否會有今天的這個「唔湯唔水」的所謂「免費」幼稚園教育?如果不是民間一直有呼聲要搞全民養老金,會否有長者生活津貼的出現?政府是否願意多次修改長者生活津貼計劃中的問題?

我無意說特區政府其實做了很多好事。但那種「爭取政府搞好民生總是徒勞無功」的說法,不但是對一直致力爭取基層權益,要求改善公共服務的民眾和團體的一種侮辱,也同時是一種非常「失敗主義」的說法。

第二個問題則更加嚴重:到底為甚麼當政府無法滿足民間有關長遠改善民生的訴求,一下子就要將焦點或者訴求改成全民派錢?雖然長遠改善民生和派錢這兩項主張都牽涉到財富再分配,但嚴格而言,兩者要處理的往往不是同一類型的問題。例如增加資助安老院舍這訴求,它的主要意義不是為了減輕長者(家人)負擔那麼簡單,而是要增加以非牟利原則營運的安老服務。另外,近日工黨提出撥出200億成立「蒲公英藥物基金」以資助罕有病病人的昂貴醫藥費。這個訴求出現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些藥物往往昂貴得連中產階級都難以負擔。換句話說,要幫助不幸的罕有病病人,就要靠政府為他們的醫療權利制訂適當的政策。派錢予他們其實不會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社會上有太多問題不但無法單靠市場去有效解決,而且就算透過派錢改善基層民眾的消費力,問題依然會存在的。所以我們才經常要政府介入公共服務的提供。用「全民派錢」來取代「長遠投放資源改善民生」,因此是極為危險的。這種說法或者想法,完全忽視了大量社會問題要靠集體力量(或者不能靠市場)解決的事實,並有可能會令大眾以為只要提升個人消費力,社會問就會解決。個人消費力的提升當然不是壞事,但既然全民派錢根本就不是處理那些要靠長遠投資才能解決的民生問題,全民派錢這訴求連「袋住先」都稱不上。

簡單一句,主張預算案全民派錢並無問題。但如果此主張是建基於「既然政府都不會搞長遠改善民生的措施」之上,那這種說法就絕對是錯誤而且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