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希望政治 才能迎難而上 | 吳仲耀

香港眾志的周庭被DQ後,該黨的聲明其中一點是這樣說的:「政府的動機是要殺盡後雨傘一整代有志從政改變香港、推動民主的年輕人的希望。」

重點是「希望」兩個字。

香港眾志之所屬的「自決派」成形於前年立法會選舉前。自決派有群眾支持,不只因為香港眾志領軍人物在反國教運動和2014年佔領運動的「業績」,也是因為它的主張與「希望」結連。佔領運動功敗垂成後,失望的群眾尋求新的希望。所謂「老泛民」的支持度大減,所謂「和理非」的行動手法被猛烈批判,正反映著群眾在尋找新的民主運動出路。本土派/獨派/自決派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為新勢力,得到不少群眾支持。

不過,派別是新的,願景是新的同時,「自決派」和一些獨派對選舉的重視程度卻似乎與「老泛民」一樣熱切。我無意說新興力量的人員沒有做其他工作,但似乎透過參選大力動員、累積能量、爭取資源還是主要的核心工作。而當權者則用了各種方法將這些力量從議會政治中DQ出局。

一些本土派主張暴力鬥爭,部分人確有實踐,但旺角案的結果卻是在否定這條路線。

周庭被DQ後,群眾又被呼籲走出來集會示威。我們也會被呼籲3月11日補選要投票,勢要泛民全取四席。

但其實最樂觀的人都知道,一個民主的香港不會因為成千上萬的人反DQ而出現,一個民主的香港也不會因為民主派在直選大勝而來。因為香港民主派的對手不單有香港內部的保守勢力和既得利益者,還有一個統治十多億人、有龐大專政機器的中國共產黨。它有方法將你逐出體制。它可以漠視你在香港街頭上的大型動員。因為就像2014年那場運動一樣,佔領香港鬧市的街頭對它絲毫無損。
在這格局下,還說有「希望」?還將每一次投票都描繪成生死悠關的事情?

我不是在主張不投票、不遊行。始終,就算這些行動不會在短期內帶來香港的民主化,也不一定沒有其他價值。

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除非中國政局突然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中短期內香港都不會有民主政制。不搞清楚這一點,我們不但會很容易會因為「希望」被「殺盡」而變得犬儒(已有很多是如此了),我們也會藥石亂投醫,為香港面對的問題開錯藥方。

我們需要的,不是甚麼「必死的覺悟」,而是一方面認真思考如何在香港內部能做到真正能動搖保守勢力利益的行動(如總罷工?),以增加民主運動的籌碼。另一方面則要進一步支援大陸的進步力量,因為無論你有多「港獨」,都無法否認中國政局是影響香港民主進退最關鍵因素這事實。

對我們心中的理想,永遠要保持希望!但不設實際的希望政治,應該早就要結束了。

 
 
 
 
 
雖然本土派/獨派/自決派是新興力量,但他們對於選舉亦像「老泛民」一樣熱切。當權者DQ了這些新興力量,即是表明體制內容不下這些聲音。他們日後要發展,就只能在體制外建立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