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循其本,言論自由寸地不可失 ——談蔡若蓮事件的始末 | 小黃

(文章作者為教大學生)

冷血?刻毒?涼薄?

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之子墮樓身亡,筆者相信蔡本人難以接受突如其來的噩耗。死者已矣,願死者安息。未竟,在消息傳出的數小時內,香港教育大學民主牆出現「恭喜蔡匪若蓮之子魂歸西天」字句,引起社會熱議,甚至批評貼出相關字句的人士「冷血、涼薄」,而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更直指涉事者「泯滅人性」;與此同時香港教育大學學生會會長黎曉晴則認為張貼相關字句是「言論自由」,同學及涉事人士均擁有基本法所賦予之公民權利。教大學生會認為,就算後來相關字句後因不合民主牆相關言論規定而被移除,但民主牆及其他地方發表個人意見都應受到基本法的保障。
 
言論自由的界限應在哪,或張貼相關字句是否違反社會的道德標準?暫恕筆者未能套用道德倫理的框架詮釋事態,反之希望讀者能夠找出事件發生的「根源」,借是次事件帶出的問題加以思考,再作定斷。
 

上帝選上了蔡若蓮嗎?非也!

或許上帝選中了林鄭月娥並要求她出選行政長官為香港人服務。但蔡若蓮的遭遇也是上帝的旨意嗎?也許只有上帝才能知道。筆者寂寂無名。即使一天自尋短見或遇上意外身亡,雖未至行善最樂,又未有助人為快樂之本的修為,但人格總算不過不失,應不會因與他人結下不解之怨,以致在我身後向家人「道賀」。可是,在位不久的教育局副局長為何會被涉事人士所厭惡?事情或可以追溯至副局長被任命時的風波。時間稍稍推前至林鄭月娥的新政府組班時。負評如潮的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宣佈不再留任至下屆政府(即林鄭班子),市民普天同慶,理應可鬆一口氣。然而,誰將會接任教育首長之位「撥亂反正」,便引傳媒大眾關注。
 
當有消息傳出蔡若蓮將出任有關職位時,便即引起市民大眾不滿,因為蔡若蓮被視為國民教育的主要推手之一,不禁令市民擔心國民教育風波會否捲土重來。不過,政府力排眾議堅持任命蔡若蓮為教育局副局長。所以,香港教育大學出現「恭賀」蔡若蓮的標語也並非空穴有風,實有跡可尋。
 

香港從哪裡開始出了錯?

言語「暴力」或許傷了剛受到喪子之痛的蔡若蓮,不過不民主的政治任命制度(制度暴力)卻傷及香港每一個人。媒體和市民熱哄哄討論民主牆的標語有多涼薄、泯滅人性,並指斥教大學生會嘗試以言論自由粉飾上述行為,失去了為人的道德標準。的確,言論自由非沒底線,需要按不同社會文化、規範找出共識以保護個人免於冒犯。不過,英國著名哲學家彌爾(John Stuart Mill)也曾提出另一個觀點,就是任何言論都不應被禁止,因為「壞」的言論可發揮「惡魔指摘」(Devil Advocate)的功能,使人民更接近真理,並分出是與非。或者,筆者相信經過是次事件後的討論使香港人的道德感會有所增強,並會進一步反思何謂「是與非」。

然而,貼出那大字報的人,其動機或正是表達對蔡若蓮的控訴。筆者認為這控訴背後反映著甚麼問題更值得大眾的關注和認識。事實上,坊間早有對任命蔡若蓮提出反對意見,不過香港主要問責官員均是不經民主程序的政治任命,決定權只在於由小圈子選出的行政長官和不是由中國人民選舉出的中央政府身上。況且雖然政府亦設有高官問責制(Principal Officials Accountability System),然而上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搞得滿城風雨仍「屹立不倒」,便可略知問責制度的成效。所以,民主牆的標語或許不是單純的情感宣洩而是人民對制度的「另類控訴」。
 

小記

當傳媒鋪天蓋地討論蔡若蓮事件的言論時,似乎將事件發生前的不同院校香港獨立討論蓋過。港獨議題或許成為社會的「禁忌」,觸及市民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想像。然而,無可否認港獨也是香港未來的一種想像,或許對港人而言港獨是一種「暴力」、「空想」。不過為何香港會出現一種「脫軌」的思想,著實值得讀者深思。我們難道不能思考和討論「香港有條件獨立嗎」及「香港有需要獨立嗎」的這樣的問題?故筆者認為無論支持港獨與否,校園都應該給予空間充實討論。否則,當我們連一塊能公開討論的淨土都「被消失」時,香港社會只會充滿無止盡感性指摘,卻永遠不能觸及問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