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Dunkirk》看英國政府解讀歷史事件的功力 | 王一一飛

今天,看電影Dunkirk,才發現英國政府解釋歷史事件的功力。

Dunkirk一役,其實是一次狼狽的大撤退。由於無法擋住納粹德軍對歐洲大陸的侵略,因而要從歐陸中撤回英國本土。嚴格來說,這一點也不光彩。

Dunkirk一役的狼狽,也在電影中可以看得到。沙灘上的士兵,除了後有追兵,還有天上戰機的掃射、扔下來的炸彈。即使成功上船,士兵們還需要面對潛艇和飛機的不斷攻擊。這樣看,更是一點也不光彩。也正因如此,在片尾有一幕,講到英國士兵回國時,害怕英國人會因他們戰敗而對他們唾液。

英國政府當然不能指這種撤退是一種勝利,畢竟這樣瞞不了任何人。

不過,英國政府卻聰明地從另一個角度看,指出他們完成一項「光榮的任務」,全靠英國全面動員和協助,33萬士兵回到英國本土生存下去。讓群眾忘記他們撤得有多狼狽,卻強調英國政府令他們生存下來,生存比一切重要。也正因如此,士兵回到英國,面對的不是英國人的唾液,而是他們要啤酒、歡呼聲、物資迎接。

丘吉爾的演說激動人心,使英國軍民抵受住德軍的轟炸。

聰明的丘吉爾還要事後在國會講:「我們也毫不動搖,毫不氣餒。」給人一種即使撤退都打不死我的感覺。之後還繼續說:「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愈來愈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我們的島嶼。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即使這個島嶼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入飢餓之中,這是我一分鐘也沒有相信過的,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仍要英國艦隊的武裝保護之下,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來拯救和解放這箇舊世界。」就這樣,丘吉爾令國民明白,撤退不是世界未日,英國政府會戰鬥到底,重新鼓起國民的士氣。

事實上,不只英國政府,中國共產黨都喜歡這種做法,特別是對「長征」一事的解讀。

嚴格來說,長征都是一次不光彩的戰爭。由於國民黨追殺共產黨,共產黨被迫由中原地區,一路撤退到荒山野嶺,最後走到延安。沿途不斷被追殺,不少人死在槍火下,不少人因惡劣環境而死。嚴格來說,這和敦克爾克一樣,是一次戰敗逃亡。

不過,共產黨很聰明,他們不講這是一次撤退,而是強調他們走了那麼多路,受過那麼多苦,穿過那麼多惡劣地形,還可以成功,是值得歌頌的。之後,他們不講這是一次大逃亡,而是強調這是一次「長征」,之後為世人歷史書大書特書歌頌。

歷史解讀的功力,是一們終生受用的學問。

Btw: 看Dunkirk,看見千千萬萬士兵不惜一切從歐洲大陸跑回英國,他們講是為了回家。我就想,家,為甚麼那麼重要? 家只不過是一塊地,為何如此值得留戀? 為何要千辛萬苦地走回去?

也許,重要的不是家本身,而是家背後所代表的價值,也就是家與歐洲大陸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自由。留在歐洲大陸,就要被專制的希特勒政府統治,成為他們的戰俘。回家,才能有自由。重要的不是家,而是自由,只是用「家」作為一個象徵。

原來,電影是想告訴我們,只有為了自由,才值得人不惜一切,千辛萬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