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洗腦?| 曾瑞明

編按:習近平訪港時曾提到「希望」特區政府「着力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而教聯背景的蔡若蓮又被委為教育局副局長,令人擔心「洗腦國民教育」又會在短期內成為政府的任務。到底,怎樣的教育才算是「洗腦」?我們能夠有不洗腦的教育嗎?夜貓特邀曾瑞明博士撰文討論一下。

香港不少人抗拒國民教育,其主要理由是擔心它「洗腦」。但我倒卻聽過不少教育工作者說,「教育跟洗腦沒有分別。」不過,有的會加多一句︰「好過邪教嘅!」

這樣說,人人都在洗腦,你洗我,我洗你,問題只是誰勝誰負而已。教育和洗腦真的沒有分別嗎?如果沒有分別的話,我們褒教育而貶洗腦是否自欺欺人?

但根據常識,教育和洗腦是有分別的。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制訂的《香港教育專業守則》,就列明︰

13. 與學生討論問題時,應盡量保持客觀。
14. 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作出理性的判斷。

但說沒有分別的,當然是認為問題出在何謂「客觀」、「獨立思考」和「理性」等哲學概念了。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清晰完備的標準來。

什麼是客觀?是指意向,還是態度?一個老師可以因為其知識的不足、或者識見不夠,而作出「自以為客觀,實際上主觀」的判斷並且影響學生。不過,他們可能的確符合了「盡量」的要求。但結果卻是未必叫人滿意的。

於是,有一些有心的老師,就將各家各派的看法都陳列出來,那就似乎更客觀了。但是我們都知道,有一些意見的「份量」明顯比其他的低很多,比如一個博客對全球暖化的意見,跟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C)真的可等而論之嗎?

不過,我們從以上都看不出「怎樣都是洗腦」的支持。起碼意向、態度會是一個很重要判準。如果老師教歷史時刻意不提一歷史事件,跟一個老師不知道曾經發生過該歷史事件,仍是有分別的。前者是欺騙,後者是不夠水平。我們是在用不同的理由評價該老師。

但怎樣才算夠水平?每個老師都有特定的學科訓練,在某些範疇較強,有些較弱,甚至一無所知。筆者讀政治哲學,但每天都可發現在這範疇有自己不懂的東西,那我怎能夠「客觀」呢?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他/她是否無可避免地會對某些說法較支持或同情呢?在法蘭克福派眼中,身處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更有「虛假意識」,比如認為「發展是硬道理」、「競爭是好的」。如果我們把這種思想「灌輸」給學生,豈不也是洗腦?

教師當然要引以為戒,但是亦不要低估教師的反思能力。反思是指我們能跳出自身的觀點和信念去看問題。當然,這不只牽涉教師,人究竟有沒有這種能力也是可被質疑的。但至少我們能站在其他信念來審視自己的信念,故此,我們若懂在不同角度看問題,當然少了洗腦的疑慮——要不洗腦,首先自己不要被洗腦。

還有,課堂如何進行,也是我們要考慮的因素︰有沒有容許空間給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學生跟老師如有不同意見,老師是否願意聆聽,甚至修正自身看法?這不但有程度上的分別,甚至有質的不同。

哪我們怎樣理解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呢?

曾聽過一位「作家」說自己從不看書,因為不想受人影響云云。但我們都知道,要思考,就不能不站在前人(最好是巨人吧)的肩上探索,任何學問都是推陳出新的。哪麼獨立思考當然也不是指「自己諗」這麼簡單。

如果我拿著一把槍要你思考應否興建三跑,無論答案是什麼,你的思考都不能算是獨立的,因為你受到那把槍影響。當然,影響你思考的可以是其他東西,比如你的情人在你附近、朋輩影響,但這些東西都是與你思考的內容無關的。你要做判斷,就要運用理性,和對該問題相關事實的了解和把握。

那什麼是理性判斷?如果我編了一齣煽情戲來讓你相信男人是比女人優勝,那大部份人都會說你的判斷不是理性的。但是,我們不要輕易陷進理性VS感性的對立,不是因為煽情戲牽涉感情或感性,所以你的判斷不理性。問題在於你要支持男人是比女人優勝的信念,你需要提供理由。比如男性在智能上、體能上和其他各方面是否都優於女性,這些標準又是否真的有重要性等等。完全不考慮這些,而作出一個重大的聲稱(big claim),而只依賴一齣戲引起的情緒反應,那就是不理性的判斷。但理性判斷,並不需否定人的情感對某議題或事情的反應,但必須更小心翼翼,既不能以理殺人,也不以情御理。

還有一個對理性判斷的誤解是,理性判斷不包括行動,甚至不鼓勵行動。學校總是教學生要理性分析,但不要「輕舉妄動」。原因當然是社會似乎已有清晰「分工」,比如提升生活素質,政府可以制訂標準工時、制訂貧窮線。表達訴求,監察政府,則是成年市民可以做的事。學術機構發表報告,當然是學術機構的事。大家各司其職,看來井井有條。但是,如果學生問,我作為青少年可以做什麼,老師該怎樣回答呢?

要指出的是,我們要培養青少年會在追求生活素質上採取行動,就不能不點出青少年本身是參與者的身份,而不僅作為旁觀者,看人家如何如何。學生如只抱「食花生」的心態,相信誰也都不會認為這種教育成功了。

只重分析,不重實踐,不是完整的教育,特別是價值教育。然而,當學生用他們的方式,去實踐所學時,社會有些人仕卻並不理解,也不同情。僅僅因為那是與規範不符的手段,就忘記了教育更深層的意義,卻冠之以要理性思考——那是很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