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變色:七七事變如何導致中日全面開戰? | 吳仲耀

今年是七七蘆溝橋事變八十週年。到底當年一個日本兵失蹤,為何最後會引發中日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底全面開戰?二零一五年底,一本由海峽兩岸、日本等地的學者合力寫成的《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式到武漢會戰(1931-1938)》(郭岱君主編,聯經出版)面世。該書就試圖為這個問題提供最新答案。以下本文會以問答方式介紹該書就蘆溝橋事變事變的觀點。

當年七月七日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日本駐屯軍一中隊在宛平城外演習時,突然傳來兩響槍聲。日軍即停止演習並發現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日軍認定槍聲是來自駐守宛平城的國軍二十九軍。日軍於是要求入城尋找志村菊次郎,二十九軍不同意,雙方開始衝突。雖然志村菊次郎在此時現身,但兩軍到近清晨始同意停火。八日清晨,中日聯合調查團在宛平城調查槍擊真相,但沒有結果,兩軍續有零星衝突。八日晚上,天津市長、二十九軍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在天津和日本駐屯軍參謀長橋本群協商,終達成停火和撤退的共識。

那事件不是已經解決了嗎?

張自忠和橋本群只是達成了停火共識。但七號晚的問題仍未解決。十日,日本參謀本部次長發電報予駐屯軍,曾下令要避免事態擴大。十一日,張自忠和日方達成共識:第二十九軍代表向日軍表示遺憾,並處分責任人;中國不再在盧溝橋城廓及龍王廟駐軍,改由保安隊維持治安;徹底取締藍衣社、共產黨及其他抗日團體。不過,這邊廂雙方達成協議,那邊廂又傳來日本派兵的消息。

不是說東京不想事態擴大的嗎?

東京本身有「擴大派」和「不擴大派」兩種意見。七七事變發生後,中國各地抗日情緒高漲,再加上蔣介石準備派中央軍北上,所以日方態度又轉趨強硬。

那是蔣介石想全面開戰嗎?

也不是。由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國民政府屢屢對日妥協。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後,蔣介石不得不嘗試對日採較強硬立場。他決定派遣中央軍北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判斷日方無意全面開戰,所以他要展示不惜一戰的決心,驅使日本讓步。自一九三五年《何梅協定》後,國民政府中央基本上已無力控制華北地區。蔣介石正是希望藉此契機改變華北現狀。

既然日本和國民政府都派兵,為何拖到七月底才爆發戰爭?

如前所說,日方其實對是否全面開戰沒有共識。而當時華北的政府機關「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則顯然不想開戰。當蔣介石要他備戰時,宋哲元的回應全不積極。宋哲元本身也是二十九軍軍長,但他卻未有向南京報告二十九軍早在十一日與日議和。換言之,前方的中國軍隊雖然議和,但南京根本不知道協定內容,所以繼續調兵遣將。

日方見中央軍北上,日本陸軍中央於是在十七日向宋哲元發最後通牒,內容包括要宋哲元本人正式向日方道歉,而且要求中央軍停止北上。

同日,蔣介石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談話。雖然廬山談話向來被視為中日全面開戰的象徵性一刻,但其實蔣介石在聲明中仍然對和平抱有希望:「蘆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繫於日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全繫於日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蘆事的解決。但是我們的立場有極明顯的四點:(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的約束。」

事實上,直到二十五日,蔣介石還接見了美國大使詹森,希望美國能干涉事件,制止日本。

七月十七日後發生甚麼事呢?

首先,日方基本上無視廬山談話。而宋哲元則願意接受日方的條件,並在十八日親自向日方道歉。十九日晚,宋哲元和橋本群於天津簽訂了停戰協定實施細則(日稱「細目協定」)。這份協議的內容是(內容當時對外保密):一、徹底鎮壓共黨活動;二、冀察政府主動罷免不利於雙方合作的人員;三、取締冀察各機關有反日色彩的職員;四、在冀察範圍內除掉藍衣社、CC系等反日團體;五、取締反日言論、反日宣傳機關和學生和民眾發起的反日運動;六、取締冀察屬下各部隊、各學校中的反日教育和反日運動。

但宋哲元又沒有將對日議和的細節告知國民政府中央。南京方面於是在十九日聲明,平津當地的任何交涉應獲得中央的承認。到二十二日,宋哲元始向南京匯報十一日的停火協議內容,但竟沒有提及十九日的協議。換言之,日本認為國民政府無視前線的協定,東京的兩派意見又再爭論。但隨著宋哲元執行實施細則,日方並不急於出兵。

不過,到二十四日,宋哲元突然改變對日合作的態度,停止了從北平周圍撤兵的行動。

為甚麼宋哲元突然對日本硬起來?

本身宋哲元對日妥協,主因是不想南京的勢力回到華北,影響自己的權位。他後來改變態度,可能是被南京派來的參謀次長熊斌說服,而且當時中央軍已北上至保定。另外,二十九軍內部也有主和派和主戰派,作為軍長的宋哲元可能已無法完全控制部隊。

戰爭是如何開始的?

二十四日,日本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要求宋哲元執行實施細則的內容。翌日,中方未有撤軍,日軍終於失去耐性。當晚即發生了「廊坊事件」,日軍佔領了廊坊車站。二十六日下午,宋哲元收到了來自香月清司的通牒,要二十九軍三十七師撤出北平。宋哲元終下令二十九軍備戰,而日本駐屯軍亦向東京申請投入兵力。東京參謀本部遂決定中國駐屯軍動武。同日,日軍以護僑為由企圖進入北平城,二十九軍132師獨立27旅679團團長劉汝珍阻止。雙方爆發衝突,是為「廣安門事件」。翌日,日軍開始全面攻擊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

中日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