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高考與周浩電影《高三》 | Dragon Mui

中國大陸基本上一年一度、為期兩天的高考即將放榜。

今年全國共有940萬考生,競爭約700萬個專上學位,當中學士學位將錄取約372萬人,專科將錄取約328萬人。今年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四十周年,錄取率從1977年恢復高考伊始只有4.8%。到四十年後今天的74.5%,高等教育業已從精英化走向普及化。以往入大學確是眾人爭過獨木橋,鯉躍龍門,是向上流動的不二法門。但現在大學生不像以往般矜貴,畢業證書已經成為進入社會的入場券,未畢業就為要前途打算,或考研或出國,即使找工作亦不容易,畢竟每年動輒有上千萬青年進入勞動市場。但亦有學者指出,由於大學教育普及化,大學生與非大學生本身的差距不像過往般雲泥之別,畢竟仍然是只有很少數人能考上名牌大學。而隨著經濟轉型,服務業以及高學歷的勞動需求都會明顯增長。

話雖如此,但在一試定終生的制度底下,子女考高考仍然是不少家庭的頭等大事,對高考的重視亦體現在父母身上。每年傳媒都會報導他們如何為子女高考而嚴陣以待、四出張羅,希望子女可以心無旁鶩應考之餘,打氣、準備保健品、租酒店、送花以至祈福等不一而足。父母的緊張亦是情理之中,畢竟他們可以做的不多,尤其在一孩政策底下,對子女的重視程度都集中起來。考場周邊的工地停工、交通管制都是基本安排,由警車送考生趕赴考場的新聞亦見怪不怪。

而本年高考的一大焦點是上海及浙江作為全國高考改革的試點,實施新高考制度,被喻為40年來最重要的改革,將作為其他省市的參考。在新制下,不分文理科,成績由中、英、數三個主科和三個自選科目組成。當中三個自選科的考試已於在五月完成,並已公布成績。而中、英、數三主科考試就與其他省市統一在六月進行。此外而大學在招生時除了會看學生的高考成績外,學生在校內的「綜合質素評價」將作為重要參考,希望增加學生的自主性,減低學生的壓力,改變一考定終生。

《高三》導演周浩。

港人可能對大陸高考比較陌生,但亦不妨透過周浩導演所拍的紀錄片〈高三〉(2006年)了解一下令高三學生難忘的高考歲月。周浩導演的紀錄片素來反映大陸社會狀況,曾憑〈棉花〉(2014)和〈大同〉(2015)兩度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其中〈大同〉(又名〈中國市長〉)拍攝城市改造不遺餘力的山西大同市長耿彥波(耿現任山西太原市市長)〈急症〉與〈差館〉則分別拍攝急症室與派出所日常,而其處女作〈厚街〉(2002)則呈現珠江口小鎮厚街的農民工的生活狀況。

〈高三〉是周浩的第二部作品。雖然事隔超過十年,未必很有時效意義,例如高校學額已非昔日可比,但相信影片所呈現高考班師生的精神面貌仍未過時。〈高三〉拍的是福建省武平縣第一中學一個高三班師生,記錄班上78個學生與班主任王錦春一整年的應考日常。由於武平縣經濟並不發達,亦沒有鐵路甚至高速公路。而武平一中的學生大多是農民的孩子,父母都不希望子女和他們一樣種田、從事體力勞動,因此「自古華山一條路」,只有透過高考才能走出武平,向上流動,學生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隨著高考考期每天在倒數,學生書桌上的學習資料亦不斷疊高。班主任王錦春亦十分盡責用心,既動員學生也動員家長,苦口婆心,對想要出走的學生,他會軟硬兼施,而對於沉迷上網癮的則循循善誘。

影片結尾,新學年開始,王錦春又迎來新一屆的高三學生,又唸起汪國真的《熱愛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既然鍾情於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可以想像,一如歷屆高三,每一張望著王錦春自我介紹的年少臉孔,將度過他們人生中難忘的、真正令他們成長的一年,而空空如也的桌上亦將會不斷堆起一疊又一疊的學習資料,而這或許是他們向上流動的唯一途徑。

參考:
周浩作品集
https://www.bfdz.ink/2016/04/10/3/
這部紀錄片反應了真實的高三生活,有你的影子嗎?
https://read01.com/RzoK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