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貓專訪:第一代TA談TA的辛酸和困境

按:剛過去的星期日,一名24歲的教學助理懷疑輕生。報載死者生前受到工作壓力困擾。到底教學助理這個行業面對的是甚麼呢?夜貓採訪了一位第一代教育助理以探討這個行業的辛酸和困境。

八十年代初出生的香港人,在中小學時代應該是沒有遇過教學助理(TA)的。因為這個工種是在本世紀才開始出現。過去十多年,不少成為中小學教師的年青人,都要先經歷TA這個階段。夜貓訪問了第一代TA李小姐(化名),以了解TA崗位的演變和面對的壓力。

2000年底,在香港一間大學畢業不久的李小姐放棄了她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後,就見到報章上有非常多TA的招聘廣告。當時香港正受亞洲金融危機重創,李小姐記得,當年一名TA的月薪只有9,000元至10,000元左右。李小姐說她得到三次面試機會,結果獲得三份聘書。至於當年TA的工作範圍是甚麼呢?她這樣說:「最主要是協助設計教材,亦需要打會議紀錄。TA亦需要入課室協助老師授課。那時很多老師未學會用powerpoint,所以需要TA在課室內幫忙控制電腦。」李小姐還提到,當年一些學校很著重TA的打字速度/能力。今天很多TA都會入課室親自授課,但對於2001年的TA而言,這未必是常態,所以有些TA的學歷並不如李小姐般高,只要有中五畢業也可以。

李小姐是在2001年初入職的,第一份合約在同年的8月31日完結。之後,李小組每一份TA合約的年期都只有一年。雖然李小姐因為上司一直滿意她的表現,所以沒有為能否續約而太過擔心,但她亦強調:「TA往往要到學年快結束才獲告知能否續約,而且不少學校亦會視乎來年的財政狀況決定TA的去留,所以不少TA都會覺得工作朝不保夕。」

由於李小姐覺得教育工作能令她發揮所長,她開始裝備自己在教育界發展。她報讀了PGDE(學士後教育文憑課程),甚至在完成兼讀制的PGDE後立刻報讀碩士,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2003至2004年那學年,仍然是TA身分的她開始有機會自己授課:「我教的節數是一位教師一半左右,但同時我仍要處理TA的基本工作,包括造教材、帶課外活動。」這種一邊做TA的工作、一邊入課室授課的生涯歷時了三年。李小組甚至試過以TA的身分教高中的班級,而且負責的節數是一般老師的八、九成。然而,她的薪金依然只有13,000元左右。換句話說,學校以一個TA的待遇,不但能聘請一個TA,而且這名TA更負擔起起碼0.8名老師的授課工作。

事隔多年重提這段日子,李小姐也覺得不太開心:「學校說沒有資金、沒有空缺讓你轉職做老師。到其他學校求職,如果是TA的崗位,人家必定會錄用,但就是沒有學校肯讓我當老師。」不過,李小姐也承認,那時也沒有覺得是被學校當成廉價勞工,因為當時她自覺學校讓她授課,也是給予自己機會。到2006年,李小姐終於脫離TA的生涯,而成為一名合約教師。她不用再負擔TA的工作,但由於僅是合約教師,所以一份有安定工作的感覺,還是要幾年後轉為常額教師才能感受到。

今天的李小姐已「捱」至學校的中層位置。如果她所負責的科目要聘請TA,應徵者也要過她這關。原來今天會應徵TA的已不是當年的中五畢業生。讀完碩士的、已有PGDE的也會應徵TA。李小姐還記得當初到中學任職時,身邊不少老師都是大學學士畢業後就當老師:「他們的PGDE多是入職當教師後才補回的。」但在這個年頭,學歷更佳者卻要先在TA崗位打滾一段時間。TA的工作既不穩定,而且如果要在TA的崗位中累積授課經驗,就要欣然拿TA的價錢,做額外的工作。在這段日子期間,TA們只能望天打卦學校有空缺和資金讓他們向上爬。要捱過這段日子,絕不容易。

近年面對各區出現適齡學生人口持續下降,政府曾推「五減一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及「三保政策」保留「過剩老師」。但這兩項計劃分別在2015至16年及2016/17年完結。各校因此需要陸續裁減常額教席「交人」。與此同時,政府在2016/17年起容許學校用「高中課程支援津貼」和「生涯規劃津貼」的資源來開設新的常額教席。對那些因此而得到常額教席的合約教師,這當然是好事。但別忘記不少學校本身是用這兩個計劃來聘請TA的。換句話說,除非原有的TA得以晉升,否則這就是犧牲TA的崗位來增設常額教席。

晉升前景暗淡,飯碗又難有保障,在這幾年當TA,大概比起李小組當年當第一代TA更易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