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John Darwin著)|老馮

閱讀John Darwin所著的《未竟的帝國》(英:Unfinished Empire: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具有一定程度的吊詭性。一方面,從書名所見,所謂「未竟」,意味著繼續、連續、甚至未完成的;另一方面,英帝國主義(British Empire)卻已成歷史。因此,將「未竟」與「帝國」串連在一起,似乎充滿著矛盾與不穩定。

可後殖民史學家Darwin並不這麼認為。2011年完成其有關英帝國主義擴張的巨著《The Empire Project》後,2014年出版的《未竟的帝國》,可稱為其研究及教授英帝國史的結晶之作。在書中伊始,他清楚表明:「雖然那麼多人下筆揭開帝國的功績和惡行,帝國依舊是相當神秘,充滿迷思與誤解的領域」。換言之,在這本著作中,Darwin想要給予帝國一個較為公允的理解,一種暫時懸置意識形態批判的做法。這種做法有三個特點:首先,讀者並不需要對帝國主義及其連帶的意識形態批判,予以全盤接受。相反,它講求「先理解,後評鑑」;其次,將帝國主義擴張不再視為鐵版一塊,由英國以軍事力量單方面向外擴張,並強加管治系統於各殖民地。相反,透過展開殖民者與被殖者內部的不同部份,追問殖民地管治何以成功(或失敗);最後,重思理解帝國的發展,並將之鑲嵌於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框架下,使人們檢視到當地殖民者與被殖者的互動,如何受國家之間的角力,促成當下的社會、政治、文化、甚至是經濟結構。


殖民統治的複雜性 

英國人自19世紀中葉始,獨佔印度的商貿利益。

例如,在第七章談論到統治方法時,Darwin透過引用稅收體系的建立,指出殖民統治的複雜性:一方面,英殖民者固然需要招攬願意與之合謀的被殖者(collaborator),透過間接管治來伸廷其殖民政府的權力,另一方面,透過合謀者作為代理人去取得稅收,避免殖民者直接干預殖民社會,繼而減少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必要時,更會將不合作的勢力孤立,迫使他們公開造反,容讓英國可以「名正言順」出兵討伐,取得領土,建立願意和英國殖民者合作的政權。而地緣政治與軍事考量,亦俱使英國於平定「叛亂」後,於印度推動當地社會的現代化,引入更完善的鐵路、通訊、海上運輸系統,方便拉近印度與歐洲的距離,整合殖民地版塊。通訊系統的改善,最終又促使當地印度社會越來越多人掌握英語語文能力,更靠攏英國本國的文化,影響深遠至今。

雖然香港在英國全球擴張裏佔重要地位,但J.Darwin卻鮮有提及。

難怪,Darwin認為,縱使英帝國的建立,(至少在文明開發的過程裡)是一項未完成的過程,但其影響亦深深烙印在各個殖民地裡。可惜,Darwin在行文中仍甚少提及香港在英帝國全球擴張時所佔的位置,有點卻只是將其列為特例,沒有深入探討。這一點固然可惜,但閱讀此書,卻能每每找到殖民香港(colonial Hong Kong)的影子。

此時此刻,當我們談論香港本土史應如何怎樣書寫時,又能否嘗試走出當下,將香港放在更大的全球史圖像中,思考過往香港於世界體系裡的複雜性?這將是《未竟的帝國》所引伸出的提問,等待著我們去回答。